2008/02/10

the E effects

要回香港教書的朋友三個禮拜前在網路上問我﹕怎麼樣才可以把 Visual Culture 用比較有趣的方法在課堂上呈現出來﹖原來她即將在大學應徵一個講師工作﹐職業是幫香港大學生粗略講解 Visual Culture﹐不用考試﹐只要提起他們的興趣就好。我直接回答﹐課堂開始就讓他們看一些刺激的照片啊﹐裸露什麼的﹐讓大家集中注意力﹐再來給他們看一些他們關心的話題﹐熟悉的照片﹐像天天都會看見的娛樂新聞﹐然後用視覺文化研究的觀點評論這些例子。話才剛說完﹐幾個禮拜後的今天﹐天天看見的娛樂新聞和刺激照片已經合而為一﹐難分難解了。

Edison 事件雖然絕對“視覺”﹐不過視覺文化理論只能夠做後後話﹐分析分析照片傳出以後大家對公眾人物的"觀感"的微妙變動﹔比較有趣的大概是觀察兩岸三地的媒體文化﹐和網路文化在此次事件中凸顯出的公民性質 (公民興致也是啦)。先是兩岸三地的用字遣詞就差了很多﹐香港一向煽動性極高﹐“淫照風波”﹐“淫”這個字下的殺人見血﹐未審先判。台灣溫和許多﹐叫“慾照風波”﹐是以慾而起﹐也讓大家想入非非﹔或是不做感覺評論﹐只照畫面說﹐叫“藝人網路A圖”﹐圖片成了客體﹐實際但不至於嗜血。大陸更雅﹐叫“艷照門”﹐不但“艷”字下的妥貼﹐不穢不諱﹐”門”字更是犀利﹐正是整件事情早超越了單純的藝人現形錄﹐而是藝人﹐經紀﹐娛樂集團﹐香港警方﹐網路社群的大鬥法。經紀說謊﹐網友搜證﹔集團施壓﹐警察抓人﹔執法偏頗﹐鬧上街頭。好個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可以說網路科技讓捕捉罪犯難度加深﹐也可以說網路公民社會讓人們用另一種方法檢視社會議題﹐甚至可以即刻做出回應。要是政治可以做到這麼多人同時關心﹐即刻反應﹐那民主也還有點基礎。不過這次雖然不是陳冠希選總理﹐倒是也反應了一些香港的政治問題﹐特權階級照妖鏡﹐誰也不滿意。

So dear Natalie﹐你的 Visual Culture class 賣點自己送上門來了﹐要怎麼演繹﹐可就看你了。要是我說﹐我只希望趁這次大家看個夠﹐戒除陰戶恐懼症﹐解開一些視覺的傳統禁忌﹕我的大概在當年看 Romance ﹐嬰兒頭從巨大電影全幕當場被生出來的時候 就破解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