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12

所謂妥善的性 Sex in Moderation

每天,從吃飯睡覺,上班下班,到約會方法,結婚年齡,生活方式,我們每日在最大公約數中活著,照著大部分人覺得妥善的方法生活。我們把這些後天建立的社會共識當作普世常識,稍微受到挑戰就大驚失色。

Daniel Bergner 去年出版的新書 “The Other Side of Desire”(其它慾望)以一個戀足癖“患者”的生活做開場,靠近我們用“瘋子”、“變態”一筆帶過的人生,細細描述他們的生活和慾望,以及心理性學家如何幫助他們控制這些“不合時宜”的慾望。性心理學家時常受到世俗的冷眼對待,因為他們幫助的是一般人眼中的怪物:強暴犯、曝露狂、連續殺人犯、強姦、戀童癖、人獸交…… 薩德公爵的後人。

或許將他們想成毫無人性的怪物,送上斷頭台、瘋人船,納粹般的處理,或遠遠送走是最容易的解決辦法。但這些怪物並不是人人都像薩德這樣歡快,事實上,他們大都持續生活在人神交戰的巨大痛苦中,第一章的戀足癖形容自己像歌劇魅影的男主角,深深痛恨自己與常人不同的慾望。第三章的戀童癖還未真正碰觸,因為幾句用意明顯的短信被判刑;他不但無法接受自己腦中鮮活的想像,更因為自己的慾望深深害怕任何有兒童或青少年出現的場合。

作者描寫,作為常人,我們很難想像他們的慾望強度:他們的偏好可能讓他們無法在正常的性愛中得到任何滿足,卻只要靠想像某些事物,就足以讓他們達到高潮,難以自己。

我們對事物的偏好大都從幼兒時期組成(這也是戀童傾向遠比常識更為普遍的原因),就像鴨子會把睜開眼第一個看到的人認作母親一樣,只是這些人在組成這些偏好時,因為某種過激的荷爾蒙作用,形成一種特殊的腦迴路。或是在更晚的時期因為做出善惡決定的腦前葉剎車皮出了問題,讓他們無法像常人一樣抗拒誘惑。

在大部分的例子中,只要一些抗雄激素藥物,就能達成斷念效果,讓這些變態變成正常人。還有一些性心理學家用藥物配合行為學,讓他們重新“建立”偏好迴路,隨著新偏好的產生,再逐漸減低藥量。似乎比前者的“化學去勢”要人性許多。也有一系列給有“前科”的罪犯做的行為治療,以上在我看來都應當更加普及:化學斷念重新建立偏好行為治療- 所有失戀的人都很需要。

描寫生物/性學家金賽博士的電影 Kinsey 裡,深刻描寫了當時他所遇見的挑戰和阻力。我們從來不會對昆蟲的性生活或是美食的研究感到害怕,面對深深影響我們思想、生活、動力,甚至我們所謂的愛情- 的人類性事感到這樣恐懼,始終不願觸及。生怕發現了什麼難以接受的事實,大家共通的秘密。

其實變態不變態,妥善不妥善仍然是最大公約數的問題:中國裹足幾百年早證明當時普遍的戀足癖;希臘男人認為同性戀才是無瑕的真愛,男孩的第一次都給了“值得尊敬的長輩”。 Bergner 書裡更舉出某個部落習俗是男孩為青年口交,變成青年以後變成被口交,成人照樣正常娶妻生孩子,“戀童癖- 同性戀- 異性戀” 三種模式隨著年齡轉換絲毫沒有問題,可想而知他們的語言中自然也沒有癖不癖的說法(或可能不照部落常規進行才是一種奇癖)。

那麼我們又為什麼要彼此貼標籤或忠於標籤?為什麼只能忠於某種簡單偏好 - 如果我們還能有想像力發展出任何偏好的話。

1 則留言:

Che HUANG 提到...

昨天看的書也有提到"薩德公爵",那時就想要來研究一下這個公爵到底做了哪些事...

tzuc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