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19

無碳人生 No Impact Man (2009)

看完 Erwin Wagenhofer 來自奧地利的冷眼、冷靜、冷冰冰的紀錄片以後﹐讓我們以天真到可恥的北美理想主義取暖吧。身在紐約曼哈頓的 No Impact Man (無碳男) 其實是個“無碳家庭”﹐丈夫 Colin Beavan 在寫了兩本歷史書籍以後﹐打算寫一本完全不同的書﹐記錄他開始實行的家庭實驗﹕完全無碳﹐無電﹐不買東西﹐不吃方圓百里外生產的食物﹐製造最少量的垃圾﹐持續一整年。

在 Newsweek 上班的妻子雖然是個標準的“消費者”﹐擁有整個衣櫃的名牌服裝﹐站在櫥窗前就心花怒放﹐但完全願意支持丈夫的計劃﹐因為「至少他現在有個目標了」。於是﹐她狠狠地喝了三大杯星巴克﹐和丈夫及兩歲的小女兒一起向咖啡說再見(通常來自遠方﹐而且過份包裝)﹐ 向電視說再見﹐向電車說再見﹐向電梯說再見(他們的公寓可在九樓啊)﹐向刮鬍刀說再見(刀片製造垃圾)﹐最後﹐請所有朋友到家裡來﹐眾人手握蠟燭﹐向電燈說再見。

還有更多再見﹕向購買慾說再見﹐向化學保養品、清潔劑說再見﹐食衣住行﹐甚至不看雜誌﹐不收垃圾郵件﹐不坐車﹐不飛行﹐做到完全零碳。

在妻子努力抵抗誘惑和沮喪、偶爾破戒偷吃公司冰塊、嘗試無咖啡因寫作的時候。丈夫在他的部落格 No Impact Man 記錄著每天的活動﹐那些活動是﹕到市中心的農夫市集採買、煮飯﹐拜訪在城市畸零地種地的自然主義者﹐和各種環保社運團體合作﹐接受各個國家的各種媒體採訪﹐到各處演講。

上了各大媒體以後﹐他們受到許多批評﹕偽善﹐極端﹐缺乏影響力。他們持續著。記錄片同時記錄著兩個人在過程中的快樂和難過。妻子 Michelle 正好40歲﹐想要有第二個孩子﹐Colin 卻對此感到遲疑﹐認為若再要一個孩子﹐必定有一個人要犧牲自己的事業。在一段關係裡誰該支持誰的夢想﹐誰該妥協和犧牲些什麼﹐成了影片裡最真實也最人性的部份。

一邊看一邊想著我還滿想加入這個行列的﹐身在這個光是沒有手機就讓人覺得我是山頂洞人的社會﹐很期待能夠名正言順地“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也可以避開“必須得去逛街”的無奈。這種“必須”完全是社會性的 - 穿上某些衣裳﹐得到某些讚揚 (不然你試著在家裡穿上名牌感覺尊榮好了)。我想很少有人能像 Colin 一家一樣做到連衛生紙、冰箱都放棄﹐但減低慾望﹐在每次浪費前實在地思考「這到底能給我帶來多少歡愉」﹐嘗試挑戰不同人生﹐學學這股天真到無恥的傻勁﹐似乎也沒有什麼不好。

零衝擊生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