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27

The Case of REnovation 創新不如創舊

創舊是什麼?就是把過去死掉卻人人想要的產品,再重新生產,回到市場上。是復古嗎?是也不盡然是。重新包裝,品牌精神,適當通路都是要的,但最重要的是,和創新產品一樣,必須有與眾不同的特性,讓人非君不可。

說個例子吧。

Moleskine 這個產品是怎麼回事沒什麼人知道,但它的奇貴無比倒是人人皆知。去年的最後一天四出尋找,期待今年能夠找到取代 Moleskine 的手記。結局是,又乖乖地帶了和去年一樣的版本回來。沒有什麼比被制約更慘的事,別說任何上癮的東西馬上就戒掉,繳年費這種事更是從來不會發生在我的身上,但連著這本已經是第三年了。

所以到底是怎麼回事?我自問。幹嘛一定要 Moleskine?我幹嘛這麼犯賤?

從實際角度分析,它的個性是:外皮由油布厚紙板製作,書脊是線縫的,打開以後一片平坦。封底背面有個裝東西的口袋,紙張都是圓角,最後再附上一個連體橡皮筋讓你把所有東西收起來,免得里面的東西掉出來還是外面的東西掉進去。功能的確是比第一銀行或合作金庫送的記事曆完整很多。

剛開始,“這種”筆記本是來自法國的手工裝訂商,負責供應巴黎的幾個主要文具店,在19、20世紀風靡一時。還沒等到數位時代,和我一樣用慣了這種筆記本的英國旅遊作家 Bruce Chatwin 被巴黎 Rue de l'Ancienne Comédie 的一家文具店通知,最後一條在法國土爾市的生產線,因為廠主去世,關門大吉,從此停產。悲痛欲絕的 Chatwin 先把剩下的貨全掃走,再在他的書 The Songlines 裡悲嘆“Le vrai Moleskine n'est plus” - Moleskine 是他給“這種”筆記本取的小名。

直到1997年,米蘭一家小店註冊 Moleskine 商標,開始重新生產。法國人扔出來的,意大利人發揚光大,99'年賣到北美,04'年賣到日本,06'年被興業銀行 Société Générale 買走﹐再度回到法國人手上。到目前為止,當年的“這種”筆記本在53個國家,14000個小店發行,其中有65%是書店,設計小店也是它配合品牌精神販賣的主要通路。

現在的 Moleskine 用的是法國的水彩紙,細的手工在中國做,粗的、大本的手工在土耳其,雖然人工外包,價錢一樣昂貴,於是力求環保無毒。它不打廣告,靠舉辦和支持不同文化活動來延續品牌精神;同時不斷發展新產品,速度之快令人眼花繚亂。

就創意產業的角度來說,這實在是個令人嘆為觀止的商業模式。 Burberry 可以找 Emma Watson 和弟弟一起穿上風衣,Chanel 可以找 Lily Allen 在伸展台旁邊唱歌,Dior 可以找 Marion Cotillard 在鐵塔旁亂跑,LV 可以請 Sofia Coppola 導演父女躺在行李箱上拍照。但誰能找到梵谷、王爾德、畢卡索和海明威“聯名”代言,英國作家來取好名字 - 免費 - 最重要的是,這一切都在產品生產前就做好了。所需要的只是如野豬一樣敏銳的感知,把這些埋在不遠土壤下的松露挖出來,黑鑽石得來全不費工夫。重要的就是這隻豬了。

Moleskine Youtube Channel
Moleskine Flickr
Moleskine Official Site

2010/01/24

殺手想很多 - How Stress Kills

很難想像“壓力”這字眼是六十年前才有的﹐就像一百年前根本沒有“潛意識”一樣﹐那杜斯妥也夫斯基是在“想什麼”﹖在上個世紀前﹐一切都是“想”而已。這麼’想想‘上個世紀真是功勣彪炳﹐活生生創作這麼多大論述。不過也有很多時候我感覺很多人根本還沒踏過文藝復興﹔什麼我思故我在﹐什麼“馬生下來就是馬﹐但人之所以是為人﹐是因為他有思考”根本不需要﹐因為他們只會跟你說“你想太多了”。

還好有TED﹐我才不至於太寂寞。人類是很有趣的一種動物﹐以前從小說﹐從電影﹐從經歷裡觀察他們的奇異之處﹐有了TED以後就有真正的醫藥心理學家、行為經濟學家、神經科學家來幫忙解謎。有趣的是﹐文學果然反應人生﹐融會貫通﹐文學也科學的很。學術不如文學的地方是﹐往往花費數年﹐甚至十數年才能證實一件事情﹐再回去看﹐文學家三言兩語就說完了。但科學有科學的好處﹐科學的事實是刻在石板上的﹐文學裡的“事實”只是作家腦中的一些氨基酸和激素罷了。

自從看了這個影片後我就對 Robert Sapolsky 入了迷﹐發達的腦細胞一直令我感覺非常性感 - 尤其是同時嚴肅的很幽默﹐幽默的很嚴肅。立刻去搜他所有的書和最近拍參與的紀錄片出來看。“Stress - Portrait of a Killer"(壓力 - 殺手傳記) 從醫學角度講解壓力對人體的實在傷害。壓力造成的身體激素不平衡﹐長期下來不但會卡住你的血管﹐造成你的肥胖﹐還能降低你的記憶力﹐最可恨的是影響你腦中的多巴胺分泌 - 也就是你談戀愛 吸毒品後﹐大腦裡讓你愉快的那個東西。頓時花兒不香﹐月兒不亮 - 天哪!

什麼造成壓力﹖Sapolsky 每年幾個月到肯亞叢林去研究狒狒﹐狒狒的世界層級清楚﹐利於研究 - 低級狒狒絕不會挑戰高級狒狒﹐高級狒狒也絕不會跟低級狒狒客氣 - 就像現代辦公室政治的縮影。抽取血液的結果發現﹐高級狒狒的抵抗力和身體各種狀況都的確比較好﹐連腦力都比低級狒狒強。於是他們回到人間﹐在英國政府的一個單位做了一樣的研究﹐結果一樣 - 高級主管的身體狀況﹐就是比常常擔心受壓的小職員好。

壓力越小的職員心血管就越健康﹐能量代謝正常﹐消化順利﹐免疫力強﹐腦力好﹐連性慾都比別人高昂。相反地﹐壓力大的小職員不只是生活真的比較痛苦﹐連感覺快樂的心理能力都會降低。但也有絲毫好消息。一旦“低級”的感受降低﹐譬如在其它領域帶頭 (登山隊隊長、小學棒球教練、教會領事、打電話去政論節目逞能、大胃王比賽女皇 - 後面兩個不保證有效)﹐或是在公司中得到較多的自主性﹐頓時身體狀況就會恢復﹐身體健康代表腦力也增強﹐工作效能自然就改善。

這和之前 Dan Pink 所說的三項出人意料的工作動機是融會貫通 - 只是 Pink 是從真正的商業例子分析﹐Sapolsky 卻是抽血看激素化驗來的 - 結果一樣。只要給人們更多自主性﹐時間自主﹐讓他們有自我實現的感覺﹐對這個世界有更大的參與感﹐他們的工作就做得更好。這麼說來﹐我孜孜不倦地想這些﹐寫這些﹐也是我擁有自主權的一種解壓方式了﹖

最後﹐為了我最近在懷孕和準備懷孕的朋友特別寫一下﹐紀錄片中還有一項研究﹐二戰被德軍佔領的荷蘭﹐在1994年冬季陷入前所未有的飢荒。這幾年科學家把那期間在母腹中﹐後來出生﹐今日已長大的胎兒找來研究﹐發現他們精神和健康疾病﹐都比常人高上許多。也就是說﹐在懷孕時的壓力﹐對胎兒的發展有十分的影響﹐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自我感覺差勁﹐精神疾病...... 後患無窮。建議大家懷孕時不要有任何壓力﹐作些自主性強的東西﹐管它是裸奔還是大呼小叫﹐為了孩子的健康 - 真的 - 儘量發泄吧。

2010/01/23

TED.com ﹕無止無盡的好奇心

www.ted.com

偶然在圖書館遇見人造風景這部紀錄片﹐偶然發現 Edward Burtynsky 正在我家對面的藝術中心展覽﹐偶然在展覽中看見 Burtynsky 在 TED 的演講。三個偶然﹐讓我發現了 TED.com。

TED 機構邀請世界各地的出色人士來做 20 分鐘以內的演講﹐其中有設計師﹐作家﹐科學家﹐建築師﹐攝影師...... 你能想到的都有﹐在短短 20 分鐘裡傳授他們一生的絕活。如果你像我一樣有好奇心腫大症﹐這個網站有益緩減你的病情。

TED 是 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 三個字組成的。1984年由建築師和平面設計師 Richard Saul Wurman 開創﹐1990年開始舉辦第一個講座﹐Wurman 在 2002 年離開﹐由搞雜誌的 Chris Anderson 接手﹐當時 TED 還只是矽谷人專屬的玩意兒。做資訊和做雜誌的應該都對 Chris Anderson 不陌生﹐他創立的 Future Publishing 旗下有80本雜誌﹐包括 Business 2.0﹐同時也是 Wired 前總編。

在2006年前﹐TED是會員制﹐由四千美金一次到六千美金一年的收費方式都有。2006年開始﹐TED Talk 開始上網﹐革命性的改變了這個機構的影響力和本質。大概就在我偶然遇見TED的同時﹐開放翻譯計劃 Open Translation Project 開始﹐全世界的使用 TED 的人都可以在自己電腦前做志願者﹐翻譯自己喜歡的演講。也成為我平日和週末打發時間的方法。

創始人 Wurman 發明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資訊架構” 這個字﹐簡單的說﹐就是在茫茫資訊海洋裡﹐如何讓大家更容易找到需要的資訊﹐再一一排列整齊。用 geek 腦袋以外的正常文字來形容﹐大概就像日本人對小空間裡整齊置物的偏執追求一樣﹔只是他們想管理的是全世界還在無時無刻不停產出的資訊。從1990年到現在﹐科技進步﹐資訊架構也產生翻天覆地的改變。從 Web1.0 到 2.0﹐網路從單向的資訊供應﹐到現在雙向的用戶提供內容 (user generating content)﹐上標籤 (TAG) 種種。TED.com 忠誠於 Wurman 對整理訊息的追求﹐產生內容以外﹐提供和管理內容的方式也與時並進。

現在的 TED.com﹐一進入首頁以後﹐你可以選擇不同排列方式﹐有時間(最新到最舊)﹐有語言9翻譯成最多國語言的演講)﹐最多人傳遞的﹐最多人討論的﹐最多人喜歡的﹐還有用戶的不同感覺﹕最驚人的﹐最美麗的﹐最感人的﹐最有趣的﹐精神可嘉的...... etc。也可以照學科來分﹕除了最剛開始的 T 技術 E 娛樂 D 設計以外﹐還加上了商業 Business﹐科學 Science 和全球議題 Global Issues。

記得大學選修了不少社會學的課﹐其中一次考試﹐簡答題的問題已經不記得了﹐倒是自己在上面莫名其妙寫的夢想還很清晰﹕今日全球問題許多來自資訊流通的速度很慢 - 商業問題有 WTO 快馬加鞭解決﹐國際問題曠日費時也得不到解決﹐國際法往往形同虛設 - 我的理想是在科技時代再創文藝復興﹐讓資訊能傳播的比匯率快...... 當日誇誇其談﹐今日小有進步。TED 是一個好開始。

An Education (2009)

One of the boys I dated, and they were boys, suggested that we go to Paris and I said I'd always wanted to see Paris. As if I'd never been.

劇本是作家 Nick Hornby 寫的﹐改編自英國記者 Lynn Barber 的回憶錄。60年代﹐她正在準備申請大學﹐讀的是莎士比亞、拉丁文﹐在學校樂隊裡是為了申請學校時能表現自己的團隊精神。爸爸一邊督促她用功﹐一邊喊﹕錢不是長在樹上!

那日雨下的很大。她和大提琴淋著雨等公車﹐路上一個人都沒有﹐一部車開過來﹐打開窗﹐裡面的男子探頭說﹕我熱愛古典音樂﹐很擔心你的大提琴。於是她上了車。他帶她去拍賣會看真正的前拉斐爾畫派﹐帶她去真正的古典音樂會﹐帶她去爵士酒吧吃飯。穿柔軟的衣服﹐聽最好的音樂﹐去嚮往的國度。他風趣 幽默 成熟﹐班上男生送來的拉丁字典根本不是對手﹐連父母都對他臣服﹐一次次容忍﹕晚飯吧﹐去牛津過一晚吧﹐去巴黎慶祝生日吧。

女校老師開始擔心﹐她反問﹕或許我應該努力考上牛津﹐辛辛苦苦讀完﹐最終還是嫁人﹖或是像你一樣﹐到這個歲數還在教書﹖再扔下一句﹕若我的人生在高中以後就結束﹐我要選擇巴黎還是課堂﹖

女人﹐今日的女人﹐選擇多到令人膽寒。命運和機會在路上等著﹐像平地開出一條大裂縫﹐還是沒遮蓋的井﹔或更像身段柔軟的吹笛手﹐荒謬的曲調特別聽得人入迷。

看完以後﹐忍不住大哭一場。


成长教育

2010/01/22

圖雅的婚事 (2008)

這禮拜看的四部片都是以女人為中心﹐而且都是精神力特別強大的女人。但先從今天晚上的片子開始講﹐因為實在太驚人了。

本來以為《圖雅的婚事》會像《駱駝駱駝不要哭》還有《小黃狗的家》一樣﹐著重於拍攝蒙古人動物三者之間的關係。結果從第一幕驚訝到最後一幕。可以說從來沒看過寫的這樣好的中 文劇本﹐不管是中國還是台灣拍的片一直有一個特色﹐就是臺詞其弱無比﹐只能靠動作畫面和其他東西掩飾。華語專門的電影作家太少了﹐電影有電影的特殊性﹐劇本是根基和靈魂﹐但很少有關劇作的討論 - 因為根本也不受尊重﹐導演想拍什麼就拍﹐要改就改。想擔責任都不知找誰擔。

《圖雅的婚事》沒講幾句話你就知道這不是一般的劇本了﹐每句話都是有意思的﹐必須的﹐一句句都有自己的生命﹐硬挺挺站在那裡。看完以後才後知後覺去找蘆葦是誰﹐一找嚇壞了﹐原來是“霸王別姬”和“活著”的編劇﹐可以說是我覺得真正動人的中文電影都是他寫的﹐可見我也不是什麼好東西 ﹐今日之前也一直以為是李碧華和余華兩個小說家自己改編。這三個片子裡的女子性格都一樣﹐咬著牙面對生活所有湧上的苦難﹐自己決定的事﹐誰也改變不了﹐像金剛鑽一樣硬﹐卻無論蓋著多少灰塵都閃閃發光。

導演的就在拍攝地點的附近出生的﹐看得出他對那塊土地的感情。幾個長鏡頭都拍的很適當﹐絲毫不刻意。除了女主角以外﹐所有演員都是不經訓練的當地人﹐連名字都用本名﹐真誠的像部紀錄片﹐剪接和拍幾個人物的鏡頭和手法﹐也是我從來不曾在中文片看到的直白﹐幾乎像北歐電影﹐原來攝影師是德國人﹐Lutz Reitemeier。怪不得沙漠裡也冷風颼颼地﹐鏡頭說了另一種故事﹐是不用臺詞也完整的。

圖雅的丈夫為了掘井弄傷了腳﹐從此以後沒辦法放牧﹐也沒辦法養家﹐圖雅把背弄壞以後家裡頓時沒有做事的人力﹐四個人陷入困頓。圖雅不願意放棄自己的丈夫﹐於是和他離婚﹐再娶她的人必須連她前夫也一起帶走撫養﹐求婚的人絡繹不絕﹐也來了又走。直到遇上當年追求她﹐現在已經變成油王的往日同學﹐但是...... 但是最近有人建議我不要在文章裡透露影片劇情。這部片太好看了﹐我捨不得曝露﹐難看的再拿出來罵好了。好片還是請大家自己去看吧。

2010/01/20

The Blue Boy, 239 years apart

(c. 1770) Thomas Gainsborough
(c. 2009) Douglas Neitzke

The Lovers, 62 years apart

(c. 1928) René Magritte
(c. 1990) 滾滾紅塵

2010/01/17

動腦起焦慮﹐動情傷身體

可惜對資訊焦慮患者來說﹐無聊更催命。上禮拜六到昨日的片單是這樣的﹕Funny People﹐葉問﹐Inglorious Basterd﹐Paper Heart﹐The Silence of Lorna, Two Lovers, A Single Man。比上個禮拜的片子來得要嚴肅的多﹐尤其後面三片﹐都算是以愛情故事為主軸﹐但討論的方式和運鏡都是重量級﹐一拳過來動輒斃命﹐或是四五顆星一起從外太空掉下來在地面砸出一片大坑那種。

這樣一天接一天看下來﹐看到禮拜五晚上從 A Single Man 的劇院出來整個啞了﹐一聲不響的回家上床睡覺。像在心裡挖一個深深的井﹐沿途挖出各式各樣的垃圾﹐化石﹐骨骸﹐也有石油﹐鑽石﹐天然氣種種。百般滋味﹐想寫些什麼﹐又覺心有餘而力不足﹐只能小做總結。

The Silence of Lorna
(Le Silence de Lorna) 是比利時達恩 Darenne 兄弟去年的新作品。達恩和瑞典導演 Lukas Moodysson 一樣﹐拍出來的電影都是不想死不要錢的那種。影片剛開始只知道女主角個性很硬﹐什麼也看不出來﹐毫無高潮地慢慢發展一個多小時以後才慢慢了解複雜的人物關係﹐就有比恐怖片還恐怖的現實像推土機一樣壓過來。不禁想一個身體裡能藏有多少壓力。看完很久以後還會覺得世界有什麼地方傾斜了。

偶然看到誰寫到這部根本沒聽說過就下檔的電影。還抱著某種看愛情片的溫柔希望去看﹐Two Lovers 的顏色是灰綠色的﹐Joaquin Phoenix 在影片一開始就跳河﹐被救起來以後也維持著陰鬱的情緒﹐在這時遇上了兩個女人。先是遇見父母朋友美麗乖巧的女兒﹐後面是正在做別人情婦的 Gwyneth Paltrow﹐不可自拔地愛上了後者﹐她卻只將他看做朋友。戲裡誰也得不到誰完整的愛﹐左右顧盼地守候和追求。直到他似乎真的終於要獲得他想摘的那顆星了﹐兩人相約去三藩市﹐她卻在最後一刻得到她想要的﹐頭也不回的去了。他再度從雲端掉落。要能死就好了﹐卻還不能死﹐還得故做幸福的活著﹐一點微笑和希望也不給你的電影。戲結束了﹐他沒走進海裡﹐觀眾卻像在波浪下。

設計師 Tom Ford 的第一部片也從水底開始。男主角醒在親密愛人死去的真實﹐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慢慢的過人生的最後一天。A Single Man 像一件剪裁完美的西裝﹐沒有絲毫多餘和做作﹐哀而不怨﹐悲而不傷﹐性感而品味高尚﹐一切恰到好處。畫面﹐音樂﹐場景﹐服裝就更不用說了。演員個個都像大理石做好再吹進人氣活起來的。每個永恆的瞬間。怎樣的生命才值得活著﹐人間能給我們什麼來克服悲傷﹖

2010/01/16

工作的歡愉與痛苦

這禮拜至少有三天是帶著一樣的念頭睡著的﹕為什麼一天只有24個小時﹖為什麼不是36﹐或是48﹖就算是26也好。2010年的第二個禮拜過完﹐敢問大家的新年新希望還記得多少﹖— 沒關係﹐第一次只是練習﹐我們還有中國新年﹐到時候可以再高呼一次。

上班﹐下班。睡前抱著但願明日再不用起來的心願﹐連鬧鐘都不調﹐怕喚醒這種可能。78點照樣會自動起來﹐加入螞蟻團隊﹐電車從第一站坐到最後一站。還守著我的新年新希望﹐連續兩天淋著雨多走十多分鐘的路去喝那咖啡 - 第一口總是最美妙的 - 流散的咖啡穿過熱牛奶來吻你﹐吃在口裡有種堅果的味道。像在潮濕的森林裡打開溫暖小屋的木門﹐發現自己的腦子靈魂內臟還好端端地在那裡。這才終於活過來了。像被吹了一口生氣。

溫哥華連續下了一個禮拜的雨,一切都濕淋淋的。濕淋淋的雲,濕淋淋的工作,濕淋淋的路,濕淋淋的過去和未來。好像永遠都不會再放晴。電車裡起了霧氣,窗外是灰矇矇的景色﹐窗內有我就著日光燈讀 Alain de Botton 的 The Pleasures and Sorrows of Work﹐以為他會像以前一樣從哲學、歷史、還是作家生平裡找到什麼新啟示,新角度﹐抱著這樣的希望一章一章的讀下去﹐希望 Sorrows 過去終於會有 Pleasures。直到讀完了最後一頁﹐被完成的埋在火山灰下面﹐變成正襟危坐的化石為止。

書分成十章﹐他帶著一個攝影師﹐探索十種不同的工作。從站在港邊看貨輪進港開始﹐思考我們身邊的一切是怎麼來到我們身邊的﹖於是他從馬爾地夫到倫敦﹐跟著物流的腳步﹐看鮪魚是如何從海裡鑽進罐頭﹐再放在超市的物架上。訪問餅乾工廠﹐看市場和品牌研究人員要怎麼讓一盒餅乾變得有意義﹐在激烈的競爭市場裡讓主婦動心。看就業輔導人員如何鼓勵他人“找尋自己”﹐同時勉力維持生計。衛星如何升空。畫家如何經年累月的反覆畫同一棵樹。剛離婚的電塔狂的人生。會計師如何不用偉大﹐卻繼續有精神活下去。創業者在社會達爾文系統裡持續做夢的可貴。一架飛機的生與死。十種。

沒有任何歡愉 (Pleasure應該只是編輯或出版社硬放進去的) 或希望﹐但適切的剖析了我的絕望。畢竟哲學的目的是搞清楚狀況和認清事實﹐從不是賜予虛假的快樂 - 那種事情就交給市場專家和色情網站管理員吧。

書是這樣結束的﹕

If we could witness the eventual fate of every one of our projects, we would have no choice but to succumb to immediate paralysis... our work will at least have distructed us. it will have provided a perfect bubble in which to invest our hopes for perfection, it will have focused our immeasureable anxieties on a few relatively smallscale and achievable goals, it will have given us a sense of mastery, it will have made us respectably tired, it will have put food on the table. It will have kept us out of greater trouble.

如果我們能目睹手上所有項目的終極命運﹐我們只有立即麻痺了... 工作至少能讓我們分心﹐製造一個完美的泡泡﹐讓我們投資所有追求完美的希望。讓我們將所有難以算計的焦慮投注在一些小規模、可以達成的目標上﹐感覺我們能掌握什麼。讓我們疲倦得很驕傲。維持生計。工作讓我們避開其它更嚴重的憂慮。


避開其他憂慮﹐活下去。方法之一﹐他寫﹕“辦公室文明之所以存在﹐無非是靠著咖啡和酒精”。我們還是麻痺 - 只是不是立即﹐而是緩慢地﹐均衡地﹐煞有介事地麻痺。溫水煮青蛙一樣的麻痺。相信我們沒有麻痺那樣的麻痺。定時打嗎啡那樣的麻痺。和身邊的人一起麻痺的集體麻痺。或許這就是艾倫狄波頓沒寫到的 Pleasure 了 - 集體麻痺﹐比獨自清醒好。活著的唯一辦法﹐就是忘記自己活著。

波頓說寫愛情最好是心碎時﹐寫“幸福建築”是因為換了書房﹐面對難看的景觀﹐渴求追逐美麗的建築而生。是否他開始感受到事業或人生危機﹐開始像幽魂一樣探索他人工作的底線﹖



這裡有更多讓你又苦又笑的書摘。

如果痛苦難當﹐可以看這篇﹕艾倫‧狄波頓 溫和的成功哲學﹐下面有多國字幕可供選擇。我翻譯的是中文版。

2010/01/09

I can't live without your lies

藍色的一月﹐憂鬱的一月﹐喜歡的咖啡店裡寫著“Enjoy our cheesecake to fight your January Blues!"(享用我們的起司蛋糕﹐戰勝一月憂鬱潮!) 四處飛來的2010運勢﹐有星座﹐有生肖﹐有流年﹐有星體移動。好的信﹐壞的不信。說82年小狗今年會文才多﹐適合單打獨鬥﹐不適合合伙﹐我信。

早上榨得我完全痲痺﹐晚上再賣各式各樣的笨節目笨電影笨資訊給我。我收。疲倦的身體無法研究人生層次性的痛苦﹐連過份的美感都承受不起﹐讓我知道世界多無聊好了 - 有益心理平衡。所以週一到週五的片單是這樣子的﹕Hangover, Couples Retreat, Twilight Saga New Moon, All about Steve, Invention of Lying。先求不傷身體 (這時候看到 Revolutionary Road 可是會出人命的)。

Couples Retreat 意外的比 Hangover 好看﹐裡面角色眾多還能各個都有發揮﹐驚喜不斷。Twilight Saga 除了荒唐兩字不知該說什麼﹐隱約感覺女主角有種快演不下去但為錢死撐的奮鬥感﹐但二號狼人男主角星路會很成功﹐因為他顯然還很享受。All about Steve 讓我覺得這種劇本怎麼還有人可以拍出來﹖並且痛下決心未來爛番茄網站評論沒超過50%的片絕對不看。(All about Steve 勇奪 9 分 - 滿分100) 禮拜五以我有信心的英國笑星 Ricky Gervais 的 Invention of Lying 慶祝週末﹐雖然爛番茄也沒給它多高的分數。

Gervais 的喜劇一直都很黑暗﹐算是忠實曝露人性黑暗的那種笑點﹐笑到有點毛毛的。讓他一炮而紅的兩個劇集都以這種路線進行﹐The Office 演可恨可笑的小主管﹐Extras 演中年臨時演員﹐小人物的現實和脆弱是他的強項。Invention of Lying 比之前的 Ghost Town 更符合他戲路﹐這次玩笑開的直達天庭﹐把十誡寫在外送比薩盒上﹐順便探探宗教的本義。電影背景是一個只有實話沒有謊言的世界﹐眾人的悲慘和強悍都寫在臉上。美俊聰明的明刀明槍﹐醜衰老弱的絕望沮喪。

想想或許我應該來自那裡﹐不然為何總失口說出不受用的實話。

裡頭連小人物都是大明星﹐Tina Fey, Edward Norton, Philip Seymour Hoffman﹐大明星演小角色和小明星演大角色都很妙﹐前者可以趁機放肆﹐後者總有點驚懼未定。算是被米老鼠煎煮的心靈還能夠承受的一點驚喜好了。

2010/01/07

Crossing the Rubicon

今天早上看到英文一種說法-“Crossing the Rubicon”,意思是已經越過了“極點”,沒有回頭路,只能繼續往下走。 Rubicon 是意大利北部的一條河,凱撒大帝當時要侵略古羅馬城,在西元前49年一月十號越過Rubicon,違反了當時的法律,衝突不可避免,必須得打。變成中文,就是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的典故也來自於打仗。史記裡的項羽打仗,把船沉了,煮飯的鍋子砸了(可見吃飯對中國人有多麼重要,飯鍋砸了,就拼命了),留三日糧,意思是:不打贏誰也別活命。

一個是過河,一個是不過。凱撒是“我執意犯法,只能勝利,變成法律”,項羽是“這條河我不過了,要嘛就大家死在這裡”,兩者相比,前者較為主動,後者比較被動,前者有種意志力的狠勁,後者比較悲壯,總而言之,都算是不錯的生活態度。

昨天看Steve Jobs 四年前在史丹佛的演講,談到他人生的三大轉機:一是他放棄讀大學,但仍然留在大學裡拿自己真正有興趣的課程,學“書法”(英文也就是學字體和寫字)雖然當時看起來沒用,在之後的人生卻讓他做出最漂亮的界面,所以要“相信你所學的東西在未來都會有用。”,二是他被自己創業的蘋果電腦解僱,讓他有空閒和機會重新開始,才有後來的Pixar 和遇見他太太,而且“在你找到真正熱愛的東西以前,千萬不要停止尋找”。三是罹患胰臟癌。教導他珍惜生命,因為“死亡是有生以來最好的發明”,正因為生命有一天會結束,人才會努力的活著。破釜沉舟的活著。

破釜沉舟對一種人來說是沒用的,就是“閉上眼睛希望不用再張開眼睛”的那種人,也就是覺得其實生命也沒這麼有意思的人。這時候,Crossing the Rubicon 就有用了-既然活著沒什麼意思,不如做個土匪,每天殺進新領域,打破習慣、成規、疆界、法律,簡單來說 - Crossing the fucking Rubicon and ride into Rome. 今年實在開始的太勵志了。

2010/01/01

First day of 2010, Daniel Pink and Up in the Air

2009至少看了一百多部電影,或許應該要數出來不知道怎麼就是拿不出那一個小時。比2008少很多,但也夠多了,在200部電影裡面如果要排前十名,Up in the Air 絕對可以擠上前十,就算前三也當之無愧。說它是喜劇片但絕望程度又可以和Revolutionary Road 一拼,都是絕對的兩邊-家庭也絕望,獨身也絕望。那當然。

看之前我就預想它會很棒,但我沒想到會,竟然會這-麼-棒。棒到陳說在facebook 的survey “不用想太久請列出腦中15部電影”後面說他還要再看十次。仔細想過以後覺得十次可能是四捨五入的號碼,但是再看五到八次絕對沒問題。在這之前我從來不覺得喬治克魯尼有什麼特別,在我心裏連B喀都談不上,結束以後我認為他是當今美國最有代表性的演員。似笑非笑、要哭卻沒哭,一個角色的各個角度:堅強、軟弱、熱情、冷漠、氣憤、快樂、靠近、遠離、期待、受傷害、希望、絕望,竟然讓他在一部電影全演完了。

我知道 Daniel Pink 這個人是從為他翻譯 TED 的這篇演講開始的,和 Up in the Air 的男主角一樣,有了自己的一套以後,平日便飛來飛去在各處巡迴演講。這種人在美國尤其多,Pink 的頭銜是“事業分析師”,基本上我覺得他什麼都不做,做的事情基本上叫做“為那些不思考的人思考”,供應那些人一套可置入自己生活的方法,知識系統化,普遍化,傳播它:這個“以兩個簡單的問題在2010年改變你的人生”短片很適合元旦。

美國第一個女性議員去拜訪甘乃迪,她認為“偉人的一生都能用一個句子來表示。”像林肯“保障工會並解放黑奴”,羅斯福“帶我們走出大蕭條時代並贏得大戰”,她認為甘乃迪想做的事情太多了,已經脫離句子能夠表達的範圍,開始變成一個模糊的文章,於是 Pink 要我們自問的第一個問題是“以一個句子表達你是誰”,(如果是普魯斯特來寫這個句子就會變成七本精裝書這麼長);第二個問題是在每天晚上擰著這個句子自問“今日之我比昨日更好嗎?”,然後,當然,人生便會越來越積極、努力、精進。

我的句子是“她是個迷你強力絕望製造機” - 因為長期觀察以來這就是我的天賦- 而對我來說大概沒有什麼比觀察和呈現萬物的極限更美好的。(甘乃迪的句子可能是“讓瑪麗蓮夢露唱生日快樂歌、做總統沒多久就被謀殺的倒霉公子哥”)

所以 Daniel Pink 和 Up in the Air 有什麼關係?因為Pink 就像片中男主角的原型,尤其是他在每個候機室錄的一系列8集“Pink的旅行秘訣” - 根本就是喬治演的那位 Ryan Bingham 本人嘛!所以 Daniel 的絕望在哪裡?寫在他前額的皺紋、裝在他眼睛下的眼袋、刮在他沒修片的厚唇裏?

2010 終於到了,有一種前所未有的精神蓬勃,可以和縱虎歸山、猛獸出籠之類的成語聯結在一起。一年的起頭正是大發厥詞的好時候,而且鼓勵大家要射就射月亮射太陽,就算沒射到掉下來也還能砸中一些無辜的禽鳥,但如果總是要射蘋果就算射中好像也沒什麼好開心的,而且射不好就會射到蘋果下面的人頭。總而言之,理想做高一點沒錯,不是叫你做白日夢,是說:站穩腳跟拉滿弓;也不是叫你開名車上雜誌那種成功(當然如果不小心變成這樣也不錯) ,而是希望大家的人生都能刺激麻利,讓這個世界更有趣。



型男飛行日誌、未來在等待的人才、品克、傑森瑞特曼 Jason Reitman、企業資遣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