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冤家原片名 “無瑕心靈的永恆陽光 Eternal Sunshine of Spotless Mind” 取自18世紀詩人 Alexander Pope 的詩 “Eloisa to Abelard”,Abelard 是法國的著名學者,和研究古詩學的女學生 Eloisa 相戀、生子,卻不容於她家人,被捉去處了宮刑(也不是只有中國人這樣野蠻),在修士院度過下半生;Eloisa 則接受他的建議到修女院去,兩人交換信件,死後才得以同葬。 Alexander Pope 描寫 Eloisa 在修女院中的心境:現在你能做的只有忘記。忘記。
多年前幾次看這片子都覺得難受,因相信:如果愛,便不會放棄記憶。事實是彼此都受夠了心靈的折磨-就算那是熱戀最大的特徵。這“特徵”反覆折磨多年,直到認清人生要繼續,忘記是最好的一條路:刪除照片,便當作沒有發生;扔掉票根,就算是沒有去過;閉上眼睛,改變記憶,便像是自己走過了那些旅程;無瑕心靈的永恆陽光,學會一個人走在路上,無論前因後果。
哲學有一個派別叫 Bioethics 生物倫理學,討論如何藉著醫療、科技等等改變生理,讓人類生活過的更好。討論的題目像是:是否該用藥物麻木嚴重憂鬱患者?重病病人是否有權自絕等等。隨著美國回到國家的傷兵越來越多(其中有20%會有嚴重的創傷後壓力疾病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近來最熱門的問題是:是否該對這些病患進行記憶洗淨?讓他們能夠重新回到生活的正軌?
這不只是電影情節或是哲學空談,而是今日腦神經科學家可以進行的手術。人類的記憶由關聯性組成- 像普魯斯特由一塊小蛋糕想起所有記憶- 手術便像電影裡一樣,找出那些關聯,一一截斷、洗淨、忘記。忘記日夜相處的同袍死在你的身邊,忘記那些恐懼的面孔,忘記竭盡瘋狂的自己。難過的、痛苦的、無法磨滅的恐懼和傷害一一消失。
但那些教訓又怎麼辦?我們可以抹去事物本身,不再想起,那那些經歷所建立的反應呢?那些並不儲存在記憶裡的反應迴路,是可以同時抹去的嗎?就算忘記他曾經拿槍殺人,又怎麼處理他面對恐懼時啟動身體暴力的直接反應? (降低道德感,提升射擊率是軍事教育中重要的一輪)或是再進行更深層的手術,結合行為模式的重新訓練、加上藥物輔助,讓他的生命重新歸零,從頭開始?
An Education (成長教育/名媛教育)的原作者描寫,電影裡的那段經歷,讓她具有懷疑精神、不會被事物的表面所蒙蔽,相信每個人都有可能活在謊言中,學會無論你認為自己多麼了解,我們終究無法真正認識另一個人。學會這些讓她成為一個稱職的記者,也讓她變得多疑、小心、無法原諒他人。這教育/教訓幫助了她,也永遠損壞了她。
適當的恐懼讓我們存活,過分恐懼卻讓我們膽顫心驚,停止相信、停止允許人生的各種可能性。我們學會了聽見風聲就跑、太難過就忘記、學會不相信、學會變成一堵銅牆鐵壁。或許最難的是學會什麼也不學,輕描淡寫,全身以退。
2010/08/17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4 則留言:
講到PTSD,可參考一部蠻新的電影叫Brothers~~
http://www.imdb.com/title/tt0765010/
嗯我有看過,也有想到,有關戰爭的PTSD,我覺得還是當年越戰三部曲的“天與地”令我印象深刻(誰小學看到這種“飲彈自盡”的劇情不會影響深刻啊!)http://www.imdb.com/title/tt0107096/
小學就看這麼hard core的片!!!我小學一二年級印象最深刻的片是Indiana Jones....Orz(歲月不饒人)
對啊,不正常的小孩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我甚至看了“感官世界”……)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