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11

訪中時浮世繪

在小法和我妾身未明的這一個月裡﹐兩個人打游擊一樣地四處打聽著工作。想做還是不想做的都好﹐也在試自己的能耐。去台東綠島也沒多想﹐最多是對身處的地方﹐這裡的人感受一二﹐但想想﹐其實也是無關聯的。城市裡的路徑﹐雖能走到鄉村裡去﹐但那究竟是太遠了﹐遠到不像一個國家。回來以後心定了不少﹐出去前收到小花姐那邊來的訊息﹐說中時浮世繪找人。要自我介紹﹐作品﹐和對浮世繪版面的想法。消息是為小法講的﹐我忠實的傳遞訊息。不過截止日期就在隔天。晚上他趕一篇怎麼也出不來的會議記錄﹐問我這問題怎麼回答﹐我反正沒事﹐靠著淺顯的記憶和想像寫了後面這篇稿。他看完說﹐你幹嘛自己不投。想想也是。字海裡挑了三篇文字﹐隔天叫了快遞就把東西給送出去了。

開完和無名小站的會心倒是定了一半。覺得絕對是有作為的。這一路下來﹐只能說是生在廣告家庭偷了爸媽多年的行醫經驗﹐實際操作還欠缺﹐感知倒是很清楚。輕輕鬆鬆地也就上路了。回來聽到對方找來的消息﹐趕緊回了電話去﹐禮拜五晚上六點趕到城市的邊緣﹐巷子裡的大理街。

建築雖老﹐辦公室開朗空間減低一點陳舊感覺﹐達達達達地盡是文字聲響。每個人腳下快﹐臉上卻神情自若﹐都習慣了。我被帶到會議室等著﹐迎面八大個書櫃的書。少年時資訊缺乏的我看了書心就開了﹐敢忙迎上去看看。編輯這時進來﹐三個人個性都鮮明﹐想他們總能聽懂地說了許多。一兩個小時也就這樣過去﹐沒感覺桌上的茶漸涼。只記得一句臨走前的話“就當見面禮” 手示意“你可以從後面的書櫃帶走你喜歡的書﹐如果沒有袋子﹐可以從這裡拿。”

我登時傻了。這樣大禮! 孰不知我這樣愛書﹐比打開金庫讓我進去裝鈔票還開心。我對書的痴情自然不是新發現﹐像面臨了滿漢全席﹐就認出了自己的口味。有些書你可以不厭其煩地一看再看﹐見了仍然會帶走﹔有些作者你能信任﹐覺得總不會相去太遠。還有許多書﹐送給你你都不會想帶走。到最後發現真想要的也只是進門後馬上就看到的那一本。弱水三千不飲瓢瓢﹐恐怕只是不是皆上品。



3. 對浮世繪版印象、評論,及闡述為何自己合適擔任浮世繪編輯。

浮世繪之與中國時報﹐有如主菜前的小點﹕意在提味﹐而非飽足。卻足以取決整頓飯的質感。

這小菜總陪著茶﹐追在菜單收走以後出現﹐看來漫不經心﹐其實學問最大。小菜通常不只一種﹐甜的、鹹的、辣的﹐長的、圓的、扁的﹐冷的、熱的、冰的﹐軟的、脆的、硬的……都來一點﹐讓食客不但有選擇﹐還能留下一個繁複精緻的印象。

味道重小菜的不能撞在一起﹐免得瞎了味覺﹐讓後來的重點菜都沒了滋味。太淡了﹐就達不到開胃的意涵。份量太大﹐給人厚重感﹐份量少﹐又讓人覺得不過癮﹐像一口吸進一半的氣﹐硬生生放了下來。浮世繪文章也一樣﹐若幾篇裡的話題太類似﹐再有趣的事也會覺得無味﹐相對的﹐如果文章都是平鋪直敘﹐也就毫無可看性。文章過長﹐纍贅了別版的題材﹐文章太短﹐又未能有轉折。這講的是題材和長短的配置。

若是塊大白豆腐﹐就裝在花樣繁巧的盤碟裡﹐像一個日常題材更得寫出新意來﹔若是辛辣小菜﹐份量就少一點﹐且裝在簡單的盤子裡﹐像尖銳文章就剪得短短﹐點到為止﹐留下印象﹐卻也不用深思﹐才不會過份刺激。這講的是文章的深淺和品質。

現在的浮世繪﹐配著茶搭著餐前的話﹐吃是吃了﹐口味不至於一般﹐有時還能找出幾句值得抄寫的想法或是語句。但若要回憶﹐可能就一片模糊。“浮世繪” 乃是一種色彩斑斕﹐描繪庶民生活的日本版畫﹐雖然影響歐洲印象派﹐但絕不是莫內畫裡的浮光掠影而已。“浮世” 是佛經裡的“塵世” ﹐讓人無法成佛的塵世﹐自有它的難以隔捨之處。不管是人間的情﹐人間的景﹐人間萬象﹐甚至是人間地獄﹐都有它比天上吸引人的地方。所以“浮世繪”要能顯現的應該就是這萬象同呈的模樣。

比較大的原因﹐可能是來自高低層次的過份類似﹐寫作者多為中產階級﹐自然各有各的文學與生活脈絡﹐但與其他版面一比﹐就簡直淡到背景去。我想做的“浮世繪”﹐自然有一般讀者可以共鳴的經歷或生活﹐但更重要的是﹐呈現他們生活上所觸不得﹐也未曾感受的高低。那或許是一個農民簡短的一日自敘﹐或是一個小學生的補習日記。我想做的“浮世繪”是就算不刻意翻尋﹐日後鋪在桌上吸菜餚的油膩﹐都還能有令人不經意想捧起飯碗一瞧究竟的魅力。

住過這麼多地方﹐做過這樣多不同的事﹐寫過這樣多不同文體﹐可能就是貪圖看遍嘗遍這世上酸甜。分得出高低層次好壞。我的“浮世繪”不是萬古大菜﹐卻會精緻、爽辣、充滿人間百款過程、想法、經歷。浮生一齣好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