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07

臉書以後﹐動物感傷 (上)


當人在臉書這樣的網站上成為一系列的資料﹐他/她無可避免地被簡化了。一切被縮小﹐個性。友情。語言。感受。多麼超然的經驗﹕我們身體消失了﹐隨之而去的還有我們凌亂的感覺﹐我們的慾望和恐懼。

When a human being becomes a set of data on a website like Facebook, he or she is reduced. Everything shrinks. Individual character. Friendships. Language. Sensibility. In a way it’s a transcendent experience: we lose our bodies, our messy feelings, our desires, our fears. - Zadie Smith
 
Facebook 讓我們不完整 - Zadie Smith 在這篇文章裡如此說。既然每個程式都受限於程式員的邏輯﹐臉書不過是把五百萬人制約於一個大學程式員的表達方式裡﹐用既定的方式呈現自己。我們可以寫上我們喜歡看什麼音樂、電影、書、節目﹐但沒有我們喜歡什麼建築、藝術家、廚師﹐什麼時候的作品﹐為什麼﹖論及我們現在的感情狀況 - 單身﹐在一段關係裡﹐在開放關係裡﹐訂婚﹐結婚﹐離婚﹐分居﹐寡居﹐一言難盡 - 九種毫無解釋的選擇。

臉書以後﹐動物感傷

但什麼是完整﹖手牽手和你走在雨裡那個人﹐你了解他多少﹖躺在你身邊的那個人﹐會對你說多少真話﹖和你共享一杯咖啡的人只展現了一個臉龐。我們對一個人的了解﹐不過是蒐集種種片斷﹐再在腦裡用畫筆描繪成自己看見的那個樣子。我們受限於對方交過來的顏料 (他願意提供給你的訊息)﹐受限於我們手上的畫筆 (我們的理解力)﹐更受限於眼前那張畫紙 (我們多麼強大﹐又多麼無能的腦神經)。

事實是﹐無論怎樣的真實都是片面的﹔人類關係最真實﹐也最令人感傷之處不過如此。Facebook 只是一個不完美的工具﹐討論工具不完全之處是容易的﹐但事實或許更殘忍﹐人類的交流﹐我們對另一人的掌握﹐我們所能展現的面貌﹐我們所能記住的一切 - 永遠都是不完整的。四個字的一言難盡和經過四千字解釋的一言難盡除了多出四千字﹐並沒有層次性的差別。

人類交流比四處去照相的 Google Map 街車還不如﹐我們能記錄的細節更少﹐能感知到的真實更不真誠﹐我們相信我們所願意相信的﹐接受我們所能接收的﹐模糊細節是我們繼續活下去的唯一方法。如果我們突然得到像果蠅一樣敏銳的感知﹐我們的大腦也隨即會因為承受不了 如此多資訊而自動截取它所能承受的部份 - 或逼得其它感知和技能退化來支援這部份 - 或直接倒地。

旁觀他人之痛苦

但這恐懼仍然很真實﹕“我們離真實越來越遠”。就像許多科技人﹐文化人在臉書出現前所反思的 - 媒體消減了我們的真實感覺。三十萬年進化來的鏡像神經元讓我們靠著“觀看他人的行為”﹐就能平白無故得到 30% 的感受。而我們二十九萬九千九百年都未曾體會到的虛擬實境卻越來越實在。

於是我們做出取捨﹐面臨交換﹕我們得到了許多以前得不到的感受 - 看著電視上的人去其他國家遊歷﹐我們在沙發上遊歷了 30% - 它不完整﹐當然﹐但我們一個晚上走了千萬里。你看著螢幕裡的妖精打架自我撫摸感到了快感﹐那不會有真槍實彈這樣愉快﹐但你省下的是所有隨之而來的時間損失、精神折磨、性病、懷孕﹐種種比 +70% 感知更複雜許多的後果。

我們的一句話在幾個小時內獲得許多人說“贊” - 那不會有一個人在你面前聽完你長篇大論以後大感認同﹐激發出一個小時的討論、更深刻的友情、和未來每次回憶這段談話仍然感到精彩... 這樣深入 - 但你在半分鐘內靠著三個按鈕﹐對幾百﹐甚至是幾千﹐還有未來會看到的所有人表達了意見﹐得到了反應。

蟑螂走進蟑螂屋

這一切都是以量換質的交換﹐當然。我們得到了很多﹐在擬真世界裡。擬真世界知道自己的缺點 - 再真實它仍然是模擬﹐它仍然只有 30%﹐或更少 - 它們需要你更投入﹐他們需要植入真實世界運作的方法﹐才能欺騙你的腦子。網站和遊戲開始討論用戶的“黏度”﹐像一個善妒的女友開始爭奪你所有的時間精力。

臉書以後﹐動物感傷 (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