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28

七十個七次


已原諒的 Forgiven

忘記比原諒好。忘記就是原諒。如同事情未曾發生。這是中文語源的原諒 - 回到過去﹐如同原始﹐完好無缺的信任 - 原本對事物的理解。

而在日常生活道歉和接受的演練裡﹐對不起之後的是沒關係。對不起是兩個人想法無法配合﹐沒關係是你與我已無關。關係可以脫離﹐就無謂還要對齊。對不起不過是“配合不了”﹐與歉意無關。沒關係是沒關係﹐也非原諒。是既然對不起﹐何必有關係

原諒 Forgiving

而解構主義的德希達 Derrida 認為﹐原諒某人或某件事是兩回事﹐原諒和被原諒也是兩件事。原諒與道歉或和好無關。當對方道歉或改變﹐當那需要被“原諒”的本體已經改變﹐也就不需要原諒了。於是人只能原諒所不能原諒的﹐而且是不斷地原諒。七十個七次。在那需要原諒的本身仍然一樣的時候﹐原諒。原諒不應該有但書﹐不應該有期待的結果﹐不只是和好行程表的一個手續。

不原諒 Unforgiving

不原諒就是不忘記﹐不忘記因為有所用途。就像被火燒傷﹐就像從高處摔下﹐就像知道懼怕蛇蠍或繩索﹐那是人類存活的本能。原諒與遺忘本身與求生和延續的本能是相反的﹐遺忘等於放棄學習﹐原諒等於接受一次次燒傷、摔下。

如果愛情如尼采所說﹐只是由弱者讓強者覺得有罪所發明出來的虛幻架構﹐為他們的自由和殘忍設下界限﹔原諒便是強者回增弱者的求死工具﹐或成為更誠心的附屬品﹐讓犧牲的一方停止鬥爭﹐合作﹐以繼續。
 
不能原諒的 Unforgiven

我們最無法原諒的﹐不過是那些我們認定不應該存在我們世界裡的。一切事物都存在﹐但你拒絕它出現在你世界裡。那些我們所沒想到的﹐無法接受的陌生物事。我不敢相信 - 你不敢相信是這樣。不被原諒不過因為侵犯了他人的世界 - 以陌生的異物驚動原本的規律。是相信、熟悉、和接受的反面 - 不可置信、陌生、無法吞嚥。

不被原諒的 Unforgivable

把手伸進口袋裡﹐裡頭卻是一把利刃。但你可以選擇握住那把利刃 - 它是派得上用場的。

2010/11/24

Sorry. Thank you. s'il vous plaît.


Forgiveness is overrated

七十個七次的原諒 - 然後你還是沒有原諒。不原諒你就不能放下。或許你不想放下。或許你只想把它深深放在心裡分毫不動。這樣它還能被腦子隨機提取﹐偶爾來夢裡客串。或許你還想留些謎團不想解開。雖然你知道那一點也不難。

Soho's self-discipline

每天她跟著鬧鐘下床急忙穿上套裝。兩步併一步坐到相隔兩米的桌前打卡。打開文件們向和工作開早會。然後再偷看些網站摸魚一個小時以後才能起身喝咖啡。咖啡是美式的因為辦公室的咖啡是讓你工作不是讓你享受的。面對自己的工作必須無比虔誠。

November in Vancouver

下雪的溫哥華跟其他情況都不一樣﹐尤其是晚上。那是有魔力的。包圍在冷空氣中的暗黃色街燈﹐照得一切像一張褪色照片。你在老照片裡﹐時間在這裡不算數。你可以永遠在這裡慢吞吞的做所有事情。沒有時態﹐就沒有期望、失望和絕望。

Stranger of your own

幾個禮拜﹐幾個月﹐甚至幾年﹐我終究準備不好。但是時間已經到了。收拾著房間不知道從何下手﹐桌上和床頭應該留下什麼書﹐什麼東西應該藏起﹐什麼東西可以直接丟棄。你不知道回來的那個人會是誰﹐就像當年離開也沒想過今日是這個你回去。

To be continued 

那個城市鬼影幢幢 - 誰都認識你﹐誰也都不認識你﹔你還認得出那些場景﹐但它們已不具意義 -像改過自新的毒犯不願意再回到同一條街﹐線索既陷阱。

你怕在路上遇見過去﹐看見她悲傷的表情。 你會 - 像見鬼一樣驚疑。

2010/11/22

譯譯譯 Eeeee Eee Eeee

那是艾倫的春假。目前為止她一直坐在沙發上喝水,一邊想著如何摧毀附近的星巴客,她一邊吃著一袋小紅蘿蔔一邊在社區裡散步,害怕人群。前一天她睡了十六個小時。再過幾天她又會坐在那裡,美國歷史先修課程。她身兼美式足球教練的老師會開薩科和凡賽堤 (Sacco and Vanzetti) 的玩笑,同學會抄下筆記。薩科和凡賽堤是娘炮

1
我緊張我會成為什麼﹐更緊張我不成為什麼。我對我自己並不熟悉﹐我不清楚自身任何動機。

2
他會是這樣的﹕滿頭頭髮 / 薄嘴脣 / 直鼻子瘦鼻翼 / 深邃帶戲瘧的眼睛 / 老帶一本書 / 只有一雙鞋 / 毫不昂貴也並不便宜的褲子絨毛衫 / 懷疑自己但沒有弱態 / 質疑他人出於好奇而非苛刻 / 無拘無束 / 嘗試但拒絕上癮 / 投入卻不被制約 / 不戴眼鏡 皮帶 和首飾 / 凌亂但利落 / 從不注意鏡子和倒影 / 無趣的話絕不出口 / 不一定需要朋友 / 家人是什麼 / 意識到人類進化過程和結果及結果的不完全 / 對群眾保持距離但充滿關懷 / 很漂亮的背 / 很漂亮的腰 / 很漂亮的手 / 和腿 / 思考所有說法 / 處世認真 / “本該如此” / 不控制別人與不被別人控制 / 激情用在刀口上 / 定睛沉默看著你片刻 感覺就像他用手擰著你心臟讓你喘不過來 / 足以令人淚流滿面的微笑。

3
深刻研究那些令人訝異的迴路 / 做法 / 言論 / 態度 / 思想。它們曾令我驚嚇﹐嘖嘖稱奇。可能與報復無關而更像研究中的實驗﹐我試著練習﹐那樣想﹐那樣說﹐那樣做。細細考量。因為太過專心於是它們全成了我的一部份。從瞠目結舌到反射性拂袖而去。從百思不解到確實說出「事情就是如此」。

4
想像和經歷成為了我。我是我曾盼望的實底﹐我是我曾經的驚疑。

5
「每個人都該被彈劾,」艾倫說。「他們活得亂七八糟」

6
觀看他人性交乃是缺乏想像力和實驗精神的最好證明 / 過份刺激鏡像神經元提領真實體驗的完整性 / 錯誤分配感知聯結 / 反射失常 / 阻礙創意 / 一切變得可疑 / 虛擬 / 矯情 / 如同寄情假裝貼近現實卻毫不真實的愛情劇。

但有時候你就是需要那 30% - 觀看他人動作就好似我們也做了的鏡像神經元功能 - 無論是被愛還是被擁抱。你在劇情裡起伏跌盪﹐像自己也受苦受難真情實感了一遭。就像人類會去吃辣椒一樣﹔靠近危險﹐但不危險﹔促進刺激﹐但不致命。用不著真正的痛苦、難受、致命。

7
你開始愛花草﹐愛動物﹐愛地球﹐愛人權﹐愛平等﹐愛創作﹐愛幻想﹐愛任何人﹔你聲稱你開始愛自己只因為你不敢也不再知道如何愛一個人。

8
艾倫說賭博很好因為它把人留在室內,在那裡他們不會傷害任何人還可以把多餘的錢輸掉,不好是因為那會擴大貧富差距。珍說她會把房子捐給窮人,然後他們全搬到森林裡去,和狗狗們。艾倫說她希望可以這樣。珍指著某處,說,「看那個有機水果」。艾倫轉頭。珍快速地走去擁抱她女兒。


前情提要  /  預購 Eeeee Eee Eeee 中文版

2010/11/18

愛任何人



人物「我願意愛人﹐任何人。」

生活有些失速。只從電器用品上得到溫度。起來想見它。一路抱到睡前。有誰能保持這樣毫不停滯的資訊。自然沒有時間留給活人。

並不是太想碰手上的幾個工作﹐但我應該工作。為什麼﹖我不知道。雖然我可以想到很多說法。我總是可以想到說法。很多。但那不過就是說法罷了。不堪聞問。尤其自己問自己的時候。

因為資訊焦慮病入膏肓的緣故﹐吞嚥的來不及完全吸收。有時腦子裡會浮出一個畫面﹐幾句臺詞﹐但完全忘了是從哪部電影來的。

「每個人都有可愛的地方...... 無論多麼微小。我只是嘗試找出那個地方﹐然後﹐愛它。」

地點 [ Crème City ]

不會買巴黎鐵塔的鑰匙圈﹐自由女神的蠟燭﹐或是印有任何景點的馬克杯、冰箱磁鐵、T-Shirt。但喜歡莫明其妙的明信片、做了記號翻來覆去的地圖、書店的牛皮紙袋、能戴在身上的小東西、Museum Shop 的雨傘、還有﹐住了許久的旅館發派的潤膚霜。

那是裝在塑膠小罐裡的城市記憶﹐和嗅覺牽扯在一起﹕Kelowna 是化學的哈蜜瓜味﹐舊金山是檸檬﹐上海的中藥味 - 還是舊金山來的配方 - 所有線索。然後你回到原地回到屋裏,到任何地方去。把它塗抹全身然後閉上眼睛。

時間 [ I've - tried to - love you for so long ]

那可能是我們最後一次見面,也有可能不是。我們吃完公司請的大餐,走在我過去半年千篇一律的上班路線。我不會想念,我想,但是我會記得。那不也是一樣的嗎。我記得瘦小的樹長在水泥人行道挖出的洞裡,像地毯一樣的草皮被攤開,有人在除草,有人在削邊,強力機器軋得草沫亂飛。或許我也會想念 - 想念中午一個人在附近散步嘗試擁有一個人生的時刻。

他在加拿大小鎮長大,學的是會計,為雜誌編寫音評,寫著寫著進了我們公司,沒兩年做了編輯部的頭。我們都很混搭 - 我讀安徒生,他讀三國演義 - 他給我的評論是:你不是中國人,你根本就是嬉皮。和旁人介紹我的時候說:我們部門嘲諷力最強的隊員。說到巴西隊的總編輯到英國參加婚禮,馬上決定辭職嫁給婚禮上遇見的愛爾蘭人,一起搬到中東一個小島的時候,他表示震驚的方法是:這種事情發生在你身上我還比較容易接受。

總之,他很瞭解我。

最後一天,我們談到彼此的人生。他決定和妻子離異,兩人卻仍住在一個屋簷下。他們太早結婚了,他說。約會,然後孩子來了,結婚了,生活來了,十多年過去了。聽到這個數字,我的心少跳一拍。

「我一直努力嘗試愛她。」他說。

努力。他說。

處方

類似在衝浪板上冥想 - 很荒謬,很可觀。

平地轟然一響的震驚:致人短命的那種。定時定量,一個地方,一個時間,一個對象,一次爆炸。最大傷害,直到懸崖、鋼索,精神力的高度集中。發生在任何正常生活以外,無需背景搭襯,前因後果,全屬多餘。

2010/11/12

Geek Chic + Facebook《社群網戰》


既然已經寫過評論 Zadie Smith 影評的文章﹐就不討論“臉書與其它社群網站如何影響人類關係”這件事﹐《社群網戰》可能不是一部切實的“傳記電影”﹐但的確是一部很好看的電影。二話不說直接進入他那種強迫症速度的拍攝法﹐讓觀眾從一開始便得全神貫注﹐稍微失神就失去了一大段﹔然後是催促心跳的電影配樂﹐砰 / 砰 / 砰 / 砰 / 砰 / 砰﹐和那些開著熱門音樂的速食店或震耳欲聾的夜店一樣﹐只要長了耳朵不興奮也不行。

除了許多我信任的人都聲稱這部電影好看以外﹐男主角傑西伊森伯格 Jesse Eisenberg 也是我決定去看本片的原因。從 《The Squid and the Whale》 裡面演面對父母分居的神經質高中生、《Adventureland / 畢業即失業 》裡演大學畢業後到遊樂場打工﹐最後落腳紐約的聰明在室男﹐到現在從哈佛大學的一個天才宅男﹐迅速自己創業變成網路時代最年輕的億萬富翁﹐簡直可以說是一路看他長大﹐想好好拍拍他的肩膀說「幹得好﹐傑西。」

因為﹐說真的﹐我看到的是傑西而不是馬克﹐是 Eisenberg 而不是 Zuckerberg。片中那神經質的說話方式﹐那看來柔弱卻滿有自信﹐天才超齡卻老受主流歧視的特質﹐都是真正的 Jesse Eisenberg 而不是 Mark Zuckerberg。Jesse Eisenberg 的 Geek 是和《鴻孕當頭 / Juno》麥可塞拉 Michael Cera 同型的好萊塢娃娃臉書呆 Nerd / Geek﹐而不是矽谷那種正港的技(術)客。

最簡單的差別在哪裡呢﹖好萊塢的 Nerd / Geek 看上去總是有點駝背﹐或是隨時準備往後退﹔他們總被主流嘲笑﹐對喜歡的獨立女生痴情的很﹔他們不佔女生便宜﹐你如果醉了他們會為你脫鞋蓋被而不是脫衣 (去廁所瞎搞完全無法)﹐他們不現實的個性激起母性﹐證明“好人更多人愛”。

而矽谷的技客 - 尤其是 Zuckerberg - 他們口條和腦子都很清楚﹐失戀不需要 reload﹐講話不會失速﹔他可能會在律師會議中走神﹐但他絕對不會提到窗外的雨水。Jesse Eisenberg 的特質是內斂又神經質﹐但 Zuckerberg 本人更自信而直接。

嘿﹐但這是徹頭徹尾的一部高度戲劇化電影﹐好看才是重點﹐還是別討論劇情 / 主角 到底有多真這種像問“Titanic 上到底有沒有 Jack & Rose” 的問題。

總之大衛芬奇 David Fincher 維持了他一貫水準﹐為 Mark Zuckerberg 已經夠濃縮的生活又添上了一筆 - 從網路時代最年輕的億萬富翁﹐變成了網路時代傳奇故事第一個被拍成電影的最年輕億萬富翁。在強迫症的電影速度裡﹐一直有個聲音小聲在耳邊問﹕「你大學的時候都在幹嘛﹖又或者﹐你高中的時候都在幹嘛﹖網路時代逼到門口﹐你想怎麼玩這個社會遊戲﹖」

Jesse Eisenberg 總算趕上 Michael Cera﹐演出一些暢銷但並不無聊、像獨立但進入主流的熱門電影﹐確保我以後還能常常見到他們﹐我最愛的 Geek Chic 風潮 (時尚界後知後覺的‘以舒服為主又有點復古’的類型)也會繼續。不過就電影概念的創新來說﹐Michael Cera 差不多同時上映的 《歪小子史考特 / Scott Pilgrim VS The World》﹐還是比《社群網戰》略高一籌。

社群網站預告
 Mark Zuckerberg 談這部電影﹕他們就是無法理解有些人建構網站真的只是為了“建構”一些東西。
有關電影真假﹐臉書成立背景這個同學寫的影評很清楚

2010/11/11

一個人在房間裡 Alone in my room

語言

母語 - 十二歲以前學習的語言 - 無論有多少 - 會永遠存在﹐自然地與語義融合。十二歲以後學習的語言多半得靠其它系統的支援﹐花的本身 - 然後是花 - 然後是 flower。然而像所有技能一樣﹐用久了總會變得自然﹐上手。開始發現自己得把思考“翻譯”成中文﹐或講幾分鐘的話讓腦子“預熱”。這還是第一遭。

我在想﹐英文的我其實和中文的我是兩個人﹐她們是很好的朋友﹐總在互通聲息﹔但她們還是兩個人。

房間

這裡是一個博物館﹐展覽我不同時期的生命 - 們。剛開始我住在這裡﹐然後我帶著一個行李離開﹐去外面活﹔不久以後帶著許多許多行李回來﹐我打開這些行李﹐把衣服放好﹐把書放好﹐把經驗寫下來。然後﹐沉澱﹐讀書、看電影、學新事物。那些在路上沒辦法好好做的事。

在房間外面的生活就像去外面打獵﹐永遠不知會帶回來什麼﹕有時候是老虎﹐有時候是獅子﹐有時候是海豹﹐有時候是條魚﹐或有飛行器這樣剛好墜落在我的獵途中﹐掉出來一個烤的半熟的外星人。我把這些生命帶回家﹐一一清潔、洗淨、解體﹐將毛皮、內臟、肉塊、分門別類收好﹐值得的時候﹐把頭掛起來。

做完這些以後 - 就準備下次的打獵。磨刀、練功、往槍裡裝子彈 - 想想下次會獵到什麼 - 直到我再離去﹐再去打獵。獵人在房間裡休息﹐獵人在房間裡整理獵物﹐獵人在房間裡預備打獵﹐她不會永遠待在房間。

信徒

信仰是最容易解決所有焦慮的辦法﹐所有問題的解答。重點是﹕停 - 止 - 不想。對信徒來說﹐因為真理就是真理﹐那與真假毫無關係。無論信仰的是宗教、愛情、希望、某個人、某種說法、某個團體...... 重點是就洗了手﹐意思是說 - 全交給你了﹐從此以後沒有我﹐我不再想﹐因為我在你那裡了。因為信 - 所以請停止辯証。

信望愛裡最大的是愛 - 是不可能的 - 最大的是信。相信一切﹐相信一切的一切﹐相信一切有他人掌權﹐相信你的意念高過我的意念﹐相信最大的是愛 - 不用解釋、不用道歉、不要告訴我那叫做“通往右腦的捷徑” - 只有我不能理解的東西才能解釋所有我不能解答的問題

焦慮

開始感覺它是一種癮﹐而不只是單純的“求知慾”。如果這些 - 書﹐電影﹐理論﹐新聞﹐資訊 - 是一種食糧的話﹐那麼我的暴食症顯然值得觀察。對飢餓的原始恐懼讓我囤積食物﹐我就睡在盛宴中央﹐想著小口享受卻看見自己囫圇吞嚥﹐再來是暴食以後得馬上寫出來的嘔吐慾。

又如果它們是子彈﹐我得一一裝進腦裡﹐或許就能解釋我睡在坐在待在火藥庫裡惶然終日的症狀。在無止盡的追逐 / 靜止不動中﹐一切都在旋轉 / 失控。

總有沒吃完的。總有沒嘔出來的。我和我的強迫症。一個人在房間裡。

2010/11/08

Like a Friend - Pulp



不用不好意思
進門吧
把我的煙都抽完 - 又來了
每次都一樣
又過了多久了﹖
來吧
用我的夢把腳抹乾淨

你浪費我的時間
像那些便宜雜誌
我原本可以學些東西的
噢﹐你知道我是什麼意思

之前就是這樣
我還是會繼續
來吧動手吧寶貝
用你朋友般的微笑
我會再次奔向你
再死一次

你是我不該喝的最後那杯酒
你是我藏在後車廂的屍體
你是我戒不掉的那個癮
你是每週掛在首頁的我的秘密
你是那臺我永不該買的車
你是那輛我不該趕上的火車
你是讓我掩面的那個傷口
你是讓我感覺衰老的那個派對

像我看到卻避不開的車禍
像有人告訴我別坐的那班機
像那部我必須待到結束的爛片
讓我告訴你
能和我做朋友算你好運。

2010/11/07

臉書以後﹐動物感傷 (下)


(住在北極 / 手術前的醫師會談 / 古老的西部小城 ) 或許你曾經親身體會這些狀況﹐但你腦中的那些影像不是來自想像﹐就是來自媒體。你能夠分清哪些來自你的想像﹐哪些來自媒體嗎﹖《終結電視的四種論點》

It is extremely likely that you have experienced no more than one or two of [these situations] personally. Obviously, these images [inside your head] were either out of your own imagination or else they were from the media. Can you identify which was which? 《Four Arguments for the Elimination of Television》 Jerry Mander


腦神經和認知科學的進步正好幫助他們透視人類慾望 - 我們要的和我們想像的不同 - 我們不要白吃的午餐﹐我們不要確定的結果﹐我們要努力過後得到回報的成就感﹐我們要可能得到可能得不到的刺激﹐我們要與他人一起投入某件事的參與感。連黃金數據都在 - 在25%左右的回報率下﹐我們會付出全副精神﹐像隻上癮的老鼠一樣﹐寧可一再遭受電擊也會反覆按下門把﹐期待那即將來到的﹐不確定的報償。

一 切多麼誘人﹐就算你不知道為什麼。我們的大腦開始分心﹐不然就是上癮。我們用三十萬年發展出來的頭腦﹐面對一百多年﹐甚至不過是十年內﹐來得突然的狀況。你感覺很好。因為它你感覺很好。你不是在玩遊戲﹐你是在被遊戲玩。你的大腦和身體感到有些不適應﹐有些不對勁﹐你不知道是什麼﹐你可以選擇繼續 - 像喝酒以忘記喝酒的羞恥 - 或是離開﹐面對空虛。

零度存在

我想 Zadie Smith 誤會了。臉書世界的確受限﹐但那界限不會比我們的大腦本身的界限更大。最後 Zadie 提到她的學生欣然地接受了法國小說家圖森 Jean-Philippe Toussaint 小說裡的那個世界 - 《浴室》裡的男主角坐在浴缸裡哪裡也不去﹐就連和女友爭吵後和好﹐小說家都沒有描寫任何過程 - Zadie 提到她的學生的反應﹐“這是他們自己的事不是嗎”﹐Zadie 訝於這些學生立即接受了描述的缺乏

羅蘭巴特在 50年代提出的零度寫作﹐要作家像個旁觀者一樣描寫所發生的事件 - 而不是事情﹔不帶感情的體現出人類存在的碎片。讀者可以按照自己心意去體會那些碎片。身在資訊爆炸的﹐我們永遠無法全體吸收的今日﹐接受、擁抱碎片般的生活便是全部。那並不是不美好的 - 美好不美好甚至不是討論的話題 - 重點是﹐這是不可挽回的。

於是﹐缺乏﹐為什麼不呢﹖我們過份擁擠的生活逼我們面對的就是接受缺乏﹐接受人際關係的真空﹔接受你已不可能完整體會﹐在你先目睹他人體會了以後﹔接受所有 的感知都提前被稀釋﹔接受所有關係﹐所有認知都不完整。接受我們必須在最富有最完整的時代中﹐感到前所未有的貧窮、疲乏、支離破碎。


More on the topic:
Generation Why?》Zadie Smith / Article
Why Your Facebook Page Can Never be Perfect》Sam Gosling / Interview
We Make Our Objects and Our Objects Make Us》Sherry Turkle / Youtube
You Are Not A Gadget: A Manifesto》 Jaron Lanier / Book

我寫完這篇文章隔天﹐Jonah Lehrer (Wired / NY Times 寫腦神經科學的記者) 對 Zadie 的文章做出差不多的反應﹕技術會變﹐人性相同。總結是用 facebook 用的再凶﹐其實真正的朋友還是差不多就是那 6.6 個﹐只是多了很多“認識的人”。
Is Facebook Ruining Human Friendships?

臉書以後﹐動物感傷 (上)


當人在臉書這樣的網站上成為一系列的資料﹐他/她無可避免地被簡化了。一切被縮小﹐個性。友情。語言。感受。多麼超然的經驗﹕我們身體消失了﹐隨之而去的還有我們凌亂的感覺﹐我們的慾望和恐懼。

When a human being becomes a set of data on a website like Facebook, he or she is reduced. Everything shrinks. Individual character. Friendships. Language. Sensibility. In a way it’s a transcendent experience: we lose our bodies, our messy feelings, our desires, our fears. - Zadie Smith
 
Facebook 讓我們不完整 - Zadie Smith 在這篇文章裡如此說。既然每個程式都受限於程式員的邏輯﹐臉書不過是把五百萬人制約於一個大學程式員的表達方式裡﹐用既定的方式呈現自己。我們可以寫上我們喜歡看什麼音樂、電影、書、節目﹐但沒有我們喜歡什麼建築、藝術家、廚師﹐什麼時候的作品﹐為什麼﹖論及我們現在的感情狀況 - 單身﹐在一段關係裡﹐在開放關係裡﹐訂婚﹐結婚﹐離婚﹐分居﹐寡居﹐一言難盡 - 九種毫無解釋的選擇。

臉書以後﹐動物感傷

但什麼是完整﹖手牽手和你走在雨裡那個人﹐你了解他多少﹖躺在你身邊的那個人﹐會對你說多少真話﹖和你共享一杯咖啡的人只展現了一個臉龐。我們對一個人的了解﹐不過是蒐集種種片斷﹐再在腦裡用畫筆描繪成自己看見的那個樣子。我們受限於對方交過來的顏料 (他願意提供給你的訊息)﹐受限於我們手上的畫筆 (我們的理解力)﹐更受限於眼前那張畫紙 (我們多麼強大﹐又多麼無能的腦神經)。

事實是﹐無論怎樣的真實都是片面的﹔人類關係最真實﹐也最令人感傷之處不過如此。Facebook 只是一個不完美的工具﹐討論工具不完全之處是容易的﹐但事實或許更殘忍﹐人類的交流﹐我們對另一人的掌握﹐我們所能展現的面貌﹐我們所能記住的一切 - 永遠都是不完整的。四個字的一言難盡和經過四千字解釋的一言難盡除了多出四千字﹐並沒有層次性的差別。

人類交流比四處去照相的 Google Map 街車還不如﹐我們能記錄的細節更少﹐能感知到的真實更不真誠﹐我們相信我們所願意相信的﹐接受我們所能接收的﹐模糊細節是我們繼續活下去的唯一方法。如果我們突然得到像果蠅一樣敏銳的感知﹐我們的大腦也隨即會因為承受不了 如此多資訊而自動截取它所能承受的部份 - 或逼得其它感知和技能退化來支援這部份 - 或直接倒地。

旁觀他人之痛苦

但這恐懼仍然很真實﹕“我們離真實越來越遠”。就像許多科技人﹐文化人在臉書出現前所反思的 - 媒體消減了我們的真實感覺。三十萬年進化來的鏡像神經元讓我們靠著“觀看他人的行為”﹐就能平白無故得到 30% 的感受。而我們二十九萬九千九百年都未曾體會到的虛擬實境卻越來越實在。

於是我們做出取捨﹐面臨交換﹕我們得到了許多以前得不到的感受 - 看著電視上的人去其他國家遊歷﹐我們在沙發上遊歷了 30% - 它不完整﹐當然﹐但我們一個晚上走了千萬里。你看著螢幕裡的妖精打架自我撫摸感到了快感﹐那不會有真槍實彈這樣愉快﹐但你省下的是所有隨之而來的時間損失、精神折磨、性病、懷孕﹐種種比 +70% 感知更複雜許多的後果。

我們的一句話在幾個小時內獲得許多人說“贊” - 那不會有一個人在你面前聽完你長篇大論以後大感認同﹐激發出一個小時的討論、更深刻的友情、和未來每次回憶這段談話仍然感到精彩... 這樣深入 - 但你在半分鐘內靠著三個按鈕﹐對幾百﹐甚至是幾千﹐還有未來會看到的所有人表達了意見﹐得到了反應。

蟑螂走進蟑螂屋

這一切都是以量換質的交換﹐當然。我們得到了很多﹐在擬真世界裡。擬真世界知道自己的缺點 - 再真實它仍然是模擬﹐它仍然只有 30%﹐或更少 - 它們需要你更投入﹐他們需要植入真實世界運作的方法﹐才能欺騙你的腦子。網站和遊戲開始討論用戶的“黏度”﹐像一個善妒的女友開始爭奪你所有的時間精力。

臉書以後﹐動物感傷 (下)

2010/11/06

Why Try To Change Me Now - Fiona Apple



我的感性
我走在雨裡
有些習慣
我也不能解釋
一個人到角落去
仿彿置身西班牙
何須試著改變我

坐著做白日夢
多麼精彩豐富
煙灰
就讓它掉在地上
我在週末遠走
鑰匙留在門上
何須試著改變我

為什麼我不能像常人一樣
他們這樣說
他們看著我
我試過
但不能
我不能錯過
我奇怪的小世界

讓他們想吧
讓他們笑
讓他們皺眉頭
你知道我會愛你
直到月亮顛倒
你忘了嗎
我總是做你的小丑
何須試著改變我

你忘了嗎
我總是做你的小丑
為何試著改變
為何你想我改變 
為何現在試著改變 我

2010/11/04

如此黑暗的快樂 - The Green Butchers (2003) Adam's Apples (2005)

兩部電影都是芬蘭導演 Anders Thomas Jensen 的作品﹐難得的黑色戲劇﹐連不應該好笑的地方都讓人發噱的那種﹔明明討論的話題都是黑的不能再黑的罪行﹐和芬蘭另一較為出名的拉斯馮提爾 Lars von Trier 有過而無不及 (自覺人生太過平凡﹐想挑戰一下善惡掙扎的讀者可以找他的片子出來享受)﹐只是 von Trier 拍的令人心寒的人性﹐全成了 Jensen 手下荒謬的笑點。


《綠色屠夫 / 只賣有機肉 / The Green Butchers / De grønne slagtere》

「你就算不嚐我的醃料﹐你至少聞聞看。」
「Svend﹐我每天抽二十支大麻﹐就連自己的頭髮燒起來也聞不到。」

在肉店工作的同事 Svend 和 Bjarne 終於受不了老闆的冷言冷語﹐決定自己投資開業。Svend 瘦弱多汗的體質從小被同學嘲笑﹐一帖“棒棒雞”秘方卻一炮而紅﹐讓他第一次享受到受歡迎的滋味﹐難以自拔﹔Bjarne 的父母和妻子死于同一場車禍﹐只有天生智障的雙胞胎弟弟存活下來﹐但成了得靠呼吸器維生的植物人﹐Bjarne 為了開店資金決定把呼吸器關掉﹐提取父母遺產﹐卻意外讓弟弟恢復正常。就在此刻﹐Svend 的秘方開始引起懷疑......

Mads MikkelsenNikolaj Lie Kaas分別演出 Svend 和 Bjarne。Nikolaj Lie Kaas 當年演的 Reconstruction (愛情拼圖 / 如墜愛情霧中) 曾經讓我想了一整年﹐電影拍的像夢一樣﹐劇情卻無比真實﹐選擇﹐結果﹐我們腦中創造建構的一切。兩個人同時出現做拍檔﹐簡直是芬蘭的咖哩辣椒﹐緯度高的無俚頭讓人邊笑邊發抖。

這兩人老在演反社會性人格、笨蛋流氓 ( Mads in Pusher)、嘻皮白痴 (Nikolaj in The Idiot) 只是證明丹麥型男遍地都是、唾手可得的程度 (不信可查閱當年到哥本哈根大受文化衝擊寫下的短日記)。也怪不得安徒生只有終身在小房間寫些陰暗童話的份了。

電影預告 

《 亞當的蘋果 / Adam's Apples / Adams æbler》

「我只剩下五六天生命﹐你們應該讓我好好睡午覺。

新納粹惡棍亞當出獄以後﹐分配到一間小教堂去做社區服務﹐對 Mads 扮演的牧師 Ivan 搞得莫名其妙。他不但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對他人的悲慘充耳不聞﹐什麼壞事都以「這是魔鬼的試煉」一筆帶過。教堂裡還收留了一位曾經是網球國手的強姦犯﹐和一位只搶國際銀行的印度搶劫犯。

亞當對牧師的行事風格感到金剛摸不著腦袋﹐疑惑轉為憤怒讓他總是對 Ivan 暴力相向﹐總算在一次狠揍他後從醫生那裡知道 Ivan 的母親在他出生時難產而死﹐和父親同住直到父親被控孌童被帶走﹐從小被性侵的 Ivan 娶妻以後﹐妻子在生下殘障兒後自殺。

Ivan 為了接受這些殘酷事實﹐腦子裡長出一個“排球這麼大”的腦瘤﹐擋住了他對真實的理解﹐於是他只會想到事物光明的一面。一旦他意識到殘酷的真實﹐隨即有可能死在當下。再也受不了 Ivan 正面態度的亞當下定決心﹐要逼他面對現實......

Mads 在這部片再擔大樑﹐演的還是“完全無法理解他人”的主角﹐只是專注的方面不同。心理學家 Paul Bloom 對男人右腦較不發達、無法全盤思考﹐較擅長深入研究的天生差異說過「身為男人其實就是某種程度的自閉症」﹐Mads 算把這特性發揮到極致了。

電影預告 

這兩片之後 Anders Thomas Jensen 還寫了不少劇本﹐但沒有再導過戲﹐和 Mads Mikkelsen 一樣到了好萊塢也救不了好萊塢﹐昨日看大片 Clash of the Titans (超世紀封神榜 / 諸神之戰) 真實地意識到美國左派幹嘛一定得如此諷刺﹐如果不嘲諷面對這麼多無聊實在活不下來。但諷刺仍不是幽默﹔幽默是為了事情本身的荒謬感到有趣﹐諷刺是指出事情多愚蠢然後哼哼哼。別說 Mads 救不了 Clash of the Titans﹐再來兩個宙斯、聖母和王母娘娘都救不了沒幽默感的人。

2010/11/03

譯譯譯 Eeeee Eee Eee

於是牠們說,「從現在開始我要變得友好,」然後牠們回家。
在家裡牠們佈置牠們的聖誕樹然後坐在地上。
「我沒有可以友好的對象,」牠們想。

1
想起那年剛到加拿大﹐絲毫沒有足夠的英文能聽懂任何人說的話﹐突然一句話也不說了。在學校與其他同學一起練習﹕這是一塊蛋糕﹐那是一個警察 - 呀呀學語。回家痛看觸手可及的所有中文書刊﹐千江有水千江月﹐且從青史看青樓。你逐漸了解所有人﹐但沒有人了解你﹐因為就是這樣的。

2
科技還是好的。科技讓孤獨容易忍受﹐科技更全面地讓人麻 木﹐可以在任何時候帶上耳機進入自己的世界裡﹐或是假裝自己是別人 - 假裝自己真的可以改變什麼﹐真的可以完成什麼﹔假裝自己有一群友伴可以和你一起去面對敵人﹔假裝自己真的供起一套房子﹐和愛人往裡頭填傢具﹐相互送禮﹔用排列虛擬物件的方式當做創造﹐用點擊的方式行動﹐用想像的方式擁有

3
滿載著說不出口的語言﹐不知道向誰說的每日事...... 你開始向紙說﹐你寫﹐你寫﹐反覆著筆躲進... 方塊字多麼像一層層樓。你在其中行走攀爬﹐每個字都不同﹐組成文章的風景﹐書的國度... 多麼壯闊﹐無限神奇。路上一個人都沒有。舊書像前人離去的古城﹐你靠觸摸與臆想感覺他們的存在﹔新書似無人進駐的計劃社區﹐影院裡播放著劇情。

在書頁和書頁裡找一個空隙 - 躲進去 - 像一張被夾進書頁刻意隱藏的書信、鈔票、相片、變色中的楓葉﹔卷縮其中像一張書籤﹐讀者已離去﹐不動地靜候 - 或許會有人想起﹐或無比碰巧地發現你﹐還能無縫隙接合地理解體會你。

怎麼可能。

4
科技還是好的。更容易收集陌生人的善意﹐用來敷上親者才能造成的傷口。

5
如果你是生物﹐必已在書頁中乾燥﹐打開的人只能眼見你裂開。除非你是死物。所以所有受創經驗都令我們再麻 木一點﹐出於自我保護 - 免于支離破碎。

終於我們練就一身絕技﹐來人便擋﹕「你想太多了」或是「誰不是這樣的﹖」惱羞成怒「以後你便知道了」出言詆毀「少天真了﹐成熟一點」永遠終於「晚上吃什麼﹖」

宇宙洪荒。雞排珍奶。一生順利平安。

6
牠們找了一個泛泛之交 - 嘗試對某人友好和仁愛 - 對方卻沒有邀請牠進門,於是牠們回家,回憶還是個年輕海豚的當年牠們曾以為波斯灣戰爭發生在墨西哥灣。

前情提要  /  預購 Eeeee Eee Eeee 中文版

2010/11/01

城市空空如也 - 布拉格愛情變奏 (2006)

《布拉格愛情變奏》Prague
 
「改變﹖你什麼時候開始想改變的﹖你甚至受不了我把傢具換個方向。」
「從我發現你約會其它男人的時候。」

片子頭五分鐘一直令我想起同樣以中世紀城市為名的《殺手沒有假期》(本名是“In Bruges / 在布魯日”)。兩個城市都在十三、四世紀的時候達到全盛﹐然後隨著歷史更迭﹐逐漸衰退﹐才得以像時間膠囊一樣完整保持當時風味。

和亞洲一般“到歐洲取景”不同﹐兩個片子的主角都不是到美麗城市去旅遊﹐也沒有任何觀光的心情﹐與其說背景是為片子增添風情﹐更像暗示黑暗過去在主角心裡形成的廢墟﹐或是拿來和尖銳的對立作為對比。

片子從火車上開始﹐男主角和妻子到布拉格去領取父親的遺體。父親從十五歲告別家庭以後兩人便再不曾蒙面。隨著父親的“再度出現”﹐男主角和妻子的緊張關係也漸漸浮上檯面。

有關婚姻關係的描寫大概很難有人能超越柏格曼﹐本片雖不是亦不遠矣。就像托爾斯泰筆下的家庭﹐快樂的婚姻都一樣﹐不快樂的婚姻有千百種。最後的角力、取捨﹐顯露人類關係中最真實也最殘忍的一面﹐事物的核心﹐不必再忍受、迴避、隱藏﹐兩人說出所有的真話。

經過此片﹐Mads Mikkelsen 算是超越了 Jeremy Irons 成為我心中戲精。除了“全身每一吋都會演戲”的特徵外﹐像一直有人往後拉扯的嘴角讓他嘴裡說出的每個字都有旱地拔蔥的拉力。鏡頭以他為中心﹐沒有內心戲﹐ 沒有旁白﹐只能觀看著他的冷漠﹐和回朔那冷漠的來源。他不知如何表達﹔那特寫讓我幾次想哭。而一切都已發生﹐無可挽回。

無可挽回。我想我喜歡的結局是這樣。

電影預告
英文全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