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23

An Education (2009)

One of the boys I dated, and they were boys, suggested that we go to Paris and I said I'd always wanted to see Paris. As if I'd never been.

劇本是作家 Nick Hornby 寫的﹐改編自英國記者 Lynn Barber 的回憶錄。60年代﹐她正在準備申請大學﹐讀的是莎士比亞、拉丁文﹐在學校樂隊裡是為了申請學校時能表現自己的團隊精神。爸爸一邊督促她用功﹐一邊喊﹕錢不是長在樹上!

那日雨下的很大。她和大提琴淋著雨等公車﹐路上一個人都沒有﹐一部車開過來﹐打開窗﹐裡面的男子探頭說﹕我熱愛古典音樂﹐很擔心你的大提琴。於是她上了車。他帶她去拍賣會看真正的前拉斐爾畫派﹐帶她去真正的古典音樂會﹐帶她去爵士酒吧吃飯。穿柔軟的衣服﹐聽最好的音樂﹐去嚮往的國度。他風趣 幽默 成熟﹐班上男生送來的拉丁字典根本不是對手﹐連父母都對他臣服﹐一次次容忍﹕晚飯吧﹐去牛津過一晚吧﹐去巴黎慶祝生日吧。

女校老師開始擔心﹐她反問﹕或許我應該努力考上牛津﹐辛辛苦苦讀完﹐最終還是嫁人﹖或是像你一樣﹐到這個歲數還在教書﹖再扔下一句﹕若我的人生在高中以後就結束﹐我要選擇巴黎還是課堂﹖

女人﹐今日的女人﹐選擇多到令人膽寒。命運和機會在路上等著﹐像平地開出一條大裂縫﹐還是沒遮蓋的井﹔或更像身段柔軟的吹笛手﹐荒謬的曲調特別聽得人入迷。

看完以後﹐忍不住大哭一場。


成长教育

6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thank you for sharing this story/film, i cried out loud and felt filled.

Coco 提到...

我到今日仍在研究哭泣的原委。Probably it brought up to much memory? Probably the last line just hit me? or like Lynn Barber wrote "Learning all this was a good basis for my subsequent career as an interviewer, but not, I think, for life. It made me too wary, too cautious, too ungiving. I was damaged by my education"?

拳師 提到...

說些“義正詞嚴”的話。一直覺得抉擇必須有足夠的知識和資訊,日後才能無悔。大學理想上有系統地提供這些資訊,以供日後選擇。培養通才,才是個人心目中大學教育的目的。這女孩的父母和老師著眼點是好的,可惜方向錯誤了。錢和更好的生活當然很好,但不是重點,更好無悔的選擇纔是吧。

對於過往記憶衆人心中總有百般不捨與哀傷,這電影說現在選擇也還不晚呀。"I was damaged by my education",這education極可能指的是過早選擇,我這麽認爲。

Coco 提到...

你是不是還沒有看電影?那句話完全不是這個意思。

拳師 提到...

看了呀。萬般不是,不應在此湊熱鬧。其實自己會做這樣不討喜的評論還是和個人經驗有極大關係。因爲人生一路無人指點皆需摸索,對過早決定方向有極大的焦慮。

電影挺持平,沒有向是被生活或大學教育damage任一方傾斜,有也是淡淡和前後錯開。

還是覺得Lynn Barber的那段話和這篇文章比那影像來得好。

Coco 提到...

Lynn 說的“damaged by my education"裡的 education 不是”大學教育“而是戲裡面所遇見的“教訓”。可能之前的留言沒解釋清楚,可以到這裡:http://yes-dear.blogspot.com/2010/01/education-lynn-barber.html 看這篇新聞摘要,文章最後有全文聯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