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0

Bullshit Jobs

讀完 Graeber 一週,仍有各種心得浮上腦際,包括因遇上亂流而被截斷的稿費討論,也令人重新考慮現代經濟是從何時開始變成一個「生產胡言亂語的龐大引擎」,學校制度又是何時開始和現實脫節 - 整個世界被管理主義綁架,形成了分贓式的管理封建制。 


除了少數例外(醫生),如今越有意義的工作收入越少,為了證明分贓有理的中高層管理人拿走大部分的贓款,開無數的會、寫無數的報告,想出各種沒意義的“願景”,無非是為了證明他們的確“有在做事”。底層工蟻不但每天要忙進忙出執行日常運作,還要浪費時間填無數表格、做無數數據,真的有沒有用是一回事,數據化只是方便“把人變成一串數字”,以便進行“去人格化”的管理。 

然而工作與人類對自己的認知/身分息息相關。認識新朋友的時候,首先想知道的自然是“你是做什麼的”。當社會共識讓我們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工作上,工作無可厚非的嵌入 - 若不是變成 - 你的家庭、社會、政治、社群、文化、宗教。人身為社會動物,這才是令人難以逃脫整個結構,或脫離出來的地方。 

* 本書由他一篇 go viral 的文章開始,書中各行各業的例子則由他在 Twitter 上的提問而來,能在上下班時間憤怒到寫一篇自述寄給 Graeber,肯定也是對工作積壓了足夠不滿的人。這種”我到底在幹嘛“的感受,的確在我上下班時代時常浮上腦際(只要一不夠忙,我就會悶得要命,悶到懷疑人生 - 上班這件事從來就是對有效率的人的懲罰)。 

但我們同時必須假設,在另一頭仍有許多認為生活可以這樣繼續下去的工蟻,不然社會是如何運作的。從“有錢輕鬆也受不了不想做”到“錢夠了,也不是很喜歡,但就繼續下去吧因為人生規律就是工作”的光譜中間估計能找到各種人。 

從亞當偷嚐禁果被上帝懲罰要努力工作開始,工業革命前已有「工作的痛苦能形塑品格」的想法 - 「要根據對方有多勤奮做一件我們寧可不做的事,來評價我們自己和別人……如果你沒有從事憂愁工作摧殘身心,你就沒有堂堂正正地過活。」 人們習慣對彼此抱怨工作痛苦,像彼此顯示戰果,彷彿這就是人生不可避免(而且很有意義)的常態。 

「驅動人類的是對財富、權力、舒適和愉悅的追求」,有人工作是為了興趣愛好,但大部分的人工作恐怕還是為了一份薪水,再以薪水換取這些追求。公司如何建立大家都能忍受的制度,主管如何讓員工快樂,員工如何在工作中找到意義,變成了各式各樣的教程。 

* 許多國家的教育系統本身就變成學店與集資機器,提供各種與工作(如果這裡的工作說的是經濟生活)無關的課程,為了自己的合法化又隨之生出各種新的服務與階級,大家都在同一個機器裡浪費時間和生命,就不會有人想去拆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