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21

人造風景 Manufactured Landscapes (2006)

先有 Edward Burtynsky 的攝影作品﹕照片裡有工廠裡螞蟻一樣的工人﹐層層顏色的礦井﹐三峽大壩的工程記錄。全是遠景。美不勝收的巨大發展過程。因為遠﹐所以美。

然後是 Jennifer Baichwal 的紀錄片﹕工人戴著口罩帽子﹐在廢料山裡找出少許的珍貴金屬﹐剩下的就丟在戶外﹐下雨以後﹐這些面目模糊的電子晶片、廢料鏽﹐毒素順著雨水沖進河流﹐孩子們依照攝影師的指揮爬上廢輪胎堆成的山坡﹐再笑嘻嘻地搶著照片看。

女工雙手利索﹐沒幾下就裝好一個細密複雜的產品﹐“不加班的話﹐一天能做400個。”她說。

三峽旁的遷居戶﹐千萬人裡的幾個﹐攝影師一聲令下﹐牽著自己的驢子﹐在水泥碎瓦開出的路中走過鏡頭﹐到另一邊去領張紙鈔。

中國正在發展。港邊停滿了半完工的大船﹐“全球化”的精兵。另一頭﹐孟加拉的廢船廠﹐海上停著翻車魚一樣的半船﹐幾個漢子倒著船底黑黝黝的廢油。味道濃重撲鼻。相片裡﹐只有穿著米白服飾的孟加拉少年半倚在船頭﹐深藍色的船比他大上幾倍﹐直挺挺的脊骨﹐美極了。

Jennifer Baichwal 的紀錄片說了照片沒說的。刺鼻的氣味﹐給土地留下的毒素﹐圖片背後的產業鏈﹕原料、棄料載進中國﹐再加工變成新產品﹐往世界載出去。前所未有的三峽大壩﹐除了防水災﹐還能發電﹐供應永遠吃不夠的世界工廠。

她還留了很多沒說﹕留下來的人和廢物往哪裡去、供應了世界多少國家的 GDP、他們工作幾個小時、誰是既得利益者﹐或是更大的字眼﹕發展、環境、人權......。

好險她沒說。

*

大學時候﹐讀商學院的朋友這樣告訴我﹐第一節課﹐臺上的教授說﹕不要擔心資源匱乏﹐那是科學家的事﹔不要擔心污染﹐那是環境學者的事﹔不要擔心社會不均﹐那是政治學的事......

或許我們也可以說﹐不要擔心經濟衰退。衰退以後﹐人人不敢結婚生小孩﹐人口降低﹐就可減緩地球資源的採用﹐像中世紀黑死病﹐讓幾乎消失的歐洲森林得以重生。付不起房貸﹐就往外搬﹐沒人付得起﹐或供過於求﹐自然會降價。誰要倒店﹐就讓它倒。活不下去﹐自然有人革命。人口少了﹐森林又來了。

發展非鐵律﹐前面也是終點。但我想﹐沒人敢說。

*
片子是幾天前讀到歐寧的介紹﹐隨後就在圖書館遇到的。

Edward Burtynsky与纪录片《人造风景》
Jennifer Baichwal 的纪录片《人造风景》出DVD

衝擊地景

2009/02/18

壯烈不如卑劣 - Milk (2008)

兩部片都在描寫政治人物﹐但講的不都是政治。Harvey Milk 是同志政治家﹐和美國近代史上稍微有點理想主義的人都一樣﹐死於謀殺。Nixon 呢﹐也和大部份美國作惡多端的騙子惡棍一樣﹐吃香喝辣到自然死亡。翻拍成電影﹐前者的傳記成份多﹐後者則是拿一場爭議性極高的採訪為骨架創作的劇本。

結果﹐惡棍的脆弱﹐比人權鬥士的犧牲出色。

Milk 和 Gus Van Sant 過去幾部 "Elephant","Last Days"﹐"Paranoid Park" 的色調、速度、題材都很類似﹐不好看的程度也差不多。"Elephant"出來的時候覺得拍攝手法和調性很新奇﹐但新奇到第四次就有點累了。嚴重而突然的暴力場景、硬梆梆的高潮、老舊顏色的低氣壓、反常識的Plot或許可以稱為風格﹐但總覺得有點刻意﹐不如 Lars von Trier 恐怖的不費吹灰之力 (人家是北歐人啊比黑暗你怎麼比) 還不如走回去﹐"Good Will Hunting"或"Finding Forrest"至少誠懇。

的確是真實事件。影片最後紛紛出現這些人現在在哪裡﹐做些什麼﹐當時的黑白照片一一打出來﹐一看 - 疑﹖Harvey Milk 本人簡直有 Javier Bardem 的味道...... 等等﹐那找 Sean Penn 來幹嘛﹖

自由大道。

Frost/Nixon (2008)

Frost/Nixon 的精彩是可預期的。第一﹐它是個得獎舞台劇劇本﹐2007年熱騰騰的 Tony Award﹐臺詞一定緊湊﹐張力一定結實﹐受得了考驗﹐才有 Sam Meade (Revolutionary Road/American Beauty) 和 Martin Scorsese 這些一流導演擠破頭想拍電影版。

第二﹐導演 Ron Howard 在看過劇場版以後﹐要求一定得要原本的兩個演員演電影版﹐一個都不准換﹐不然他就不導。等於在電影開拍前﹐兩個主角早已過招幾百回﹐絕對是功課做足﹐導演 的風險相對小﹐可以放心去做一些場景啊配角等等的微調。

演 Nixon 的老牌演員 Frank Langella 大概是今年電影裡唯一能和 Micky Rourke 一拼的男主角。不是模仿﹐而是根本鑽進 Nixon 皮膚裡﹐再把內臟腦子全填進去。那些細微的表情演得人頭皮發麻。不少評論家譴責此片把尼克森“人性化”﹐敢情都忘了這是戲﹐恨自己動了同情心。美國人一般隨隨便便﹐認真起來又抓不住重點﹕誰會因哈姆雷特有人性怪莎士比亞。

英國劇作家 Peter Morgan 還寫過"The Queen"和"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對這些暴君、女王拈手即來﹐點石成金。幾個雪藏老牌演員都因為這些劇本拿獎。Frost/Nixon 比前面兩部片都精彩﹐人物也比吃人阿敏和揮手女王有趣﹔只是讓一個英國人拿美國人的恥辱來發揮﹐奧斯卡評審們不見得有這種雅量。

英國綜藝主持人努力起來也可打敗 Nixon 與其一流智庫﹕Underdog Story 呢。這麼說﹐Wrestler 的中文譯名也可拿來一用﹕Frost 力挽狂瀾 Nixon。

請問總統先生。

2009/02/16

三選

Favorite Animal: Llma (in Peru)














Favorite Book Cover: Gomorra (Italy)














Favorite Commerical: Black Herbal Toothpaste (Thailand)

2009/02/13

Two from Eastwood - Gran Torino (2008)

科林伊斯威特扮演的韓戰老兵﹐老妻剛過世﹐子女和他生份﹐最好的伴侶是身邊的黃金獵犬。他過著一個人的充實生活﹐定時整理庭院房屋﹐修整頭髮鬍鬚﹐保養他的 M-1步槍﹐和他那臺人人垂涎的 72年福特跑車 Gran Torino。他和誰都處不來﹐只定時和老朋友見面喝酒﹐用男人間的語言玩笑交通。叫他和一個嘴上無毛的年輕神父告解﹐想都別想。

他很滿足這樣的生活﹐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直到鄰舍的苗族少年在半夜潛入他家偷車沒成﹐他才逐漸開始注意這奇異的苗族鄰居﹐和少年開始了一段母雞帶小雞的友誼。當他發現亞洲幫派成員對少年及家庭的種種傷害﹐他決定重披戰袍......

Gran Torino 把兩種相抵觸的族群拉在一起﹕亞洲移民的青少年問題﹐和最右派的老兵/福特車工。雖然幾個年輕演員表現的過於生澀﹐但劇本對移民問題的了解卻很成熟。移民青少年遇到最大的問題無非是缺乏模範。孩子在新環境中適應的比家長還快﹐家長往往停留在語言相通的社群內﹐在外則依賴孩子的語言能力﹐導致長幼順序錯位和模糊。東西方文化的差別讓第二代無所適從﹐造成家庭衝突和道德真空。

美國原本存在的種族暴力﹐和槍支幫派問題﹐亞洲社群逐漸自成一格﹐加入混戰。這些幫派看似對抗其他族群的保護者﹐更多時候卻反過來造成更大傷害。輕輕擦過種族問題﹐把問題集中在小移民和青少年幫派﹐讓議題沒有過份擴張﹐故事的輪廓和力道更清楚。

片中﹐老兵教導少年怎樣做一個 “真正的美國男子漢”﹐也同時暗示“美國男子漢也不一定是個白人牛仔”。苗族少年開著老跑車﹐載著老人生前的黃金獵犬﹐自信滿滿地離去。老福特所代表的美國價值交給了移民二代﹐對某些美國人來說﹐可能比西恩潘扮演的同志政治家 Harvey "Milk" 還反動﹐大概也只有 Eastwood 這種真正的牛仔硬漢來演來拍﹐才夠壓驚﹐夠有說服力吧。

預告片

經典老爺車。

2009/02/12

Two from Eastwood - Changeling (2008)

獎項有時讓我們有一種錯覺﹐就是拿了獎就真的是最好的﹐忘記了這只是一些人的投票結果﹐有各式各樣的程序可以操作左右。凱特溫絲蕾在“The Reader"裡明明是女主角﹐但怕"The Revolutionary Road"分散票源的情況下﹐硬是報名了女配角的項目﹐於是雙雙得獎。或許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 Clint Eastwood 的 Gran Torino 和 Changeling 沒獲得什麼提名﹐雖然它們的確強敵環伺。

Changeling 由真實故事改編﹐發生在1920的洛杉磯。單身母親 Christine Collins的孩子走失後半年﹐洛杉磯警方終於找回孩子﹐但她卻發現﹐那並非她的兒子。警方為了避免負面報導﹐堅持要她接受相信﹐甚至將她枉送瘋人院﹐ 直到持續批評洛杉磯警方的牧師將她救出﹐更離奇的是警方這時破獲一條連續殺童案﹐她兒子被指認出是罹難者之一。此刻她找到律師幫她打無償官司﹐她也走上和貪腐警局對抗、尋子的漫長道路...

Angelina Jolie 藉此片提名不少女主角獎﹐大概也被過份曝光所害﹐怎麼看都還是沒辦法將她融入角色﹐總覺得怎麼演都是 1 瞪大眼睛 2 嘟唇的表情。但虐童農莊的段落令人背脊發寒﹐幾乎比片子本身的“尋童冒險記”還要出色。原來編劇 J. Michael Straczynski 是在閱讀連續殺童案時發現這個故事﹐不少臺詞是來自殺童案的法庭記錄﹐於是逼真的嚇人。原本故事之曲折恐怖更比電影本身﹐稱 Wineville Chicken Coop Murders。當地因為這案子連城鎮的名字都改了﹐現在叫 Mira Loma。喜歡恐怖事件的人可以好好深究一下。

Clint Eastwood 看過劇本的當天下午就決定執導這部電影。經過 "Unforgiven","Bridge of Madison County","Million Dollar Baby"以後﹐早認定他沒有什麼導不來的片子 - 就像 Meryl Streep 沒有什麼演不來的角色。和前面幾部經典比起來﹐Changeling 還是差了很多。與其說它給人不放棄的希望﹐我感覺到的還是驚悚。


換子疑雲。陌生的孩子。安潔莉娜裘莉。約翰馬可維奇。

2009/02/05

Rusty Gold - The Wrestler (2008)

要勸一個人遠離毒品﹐就讓他看“Requiem for a Dream"﹔要一個人長出心﹐就給他"The Wrestler." That's just what Darren Arnofsky do.

一個過犯累 累的演員﹐一位年華老去的摔跤手﹐為生活努力、不敢動情的脫衣舞孃﹐肉體衰微、奮力一博是想像得到的部份。真正讓這部片成為 instant classic 的﹐是片中連串這些主題的細節﹕超市經理的臺詞﹐摔跤夥伴之間的友情﹐最後一幕諷刺的角色扮演﹐對女兒笨拙的感情﹐隱藏在過時電動玩具和塑膠人偶裡的過往榮耀......

小製作的預算關係﹐於是摔角場面是真的﹐觀眾是真的﹐連在超市工作都是真的。超市老闆一度和導演說﹕可以請洛克把價錢寫清楚一點嗎﹖連最後一場摔角扮成“伊朗壞人”Ayatollah的﹐都是貨真價實的摔角老兵。

作為一個職業摔角迷﹐宋胖實在比我更有權威寫這部片的影評。唯一不同的是 我喜歡這樣的結局。

力挽狂瀾。摔角王。米基洛克。Marisas Tomei。

2009/02/04

假道學不如真諷刺 - Ghost Town (2008)

經過多日的罪與罰﹐決定消停消停﹐來點輕鬆愉快的 Ricky Gervais﹐免得掉入愛麗絲的兔子洞。Ricky 從自導自演的電視劇"The Office"(辦公室笑雲) 瞬間暴紅後﹐那不給情面、極端諷刺、尤其政治不正確的喜劇方式﹐瞬間變成英國新喜劇風潮 (和他同路的還有 Borat - Sacha Baron Cohen﹐後者政治性較強)。

他的笑點有﹕種族歧視、性別歧視、殘障人士、猶太大屠殺、慈善機構的行銷、以及與慈善有關的名人。他為英國慈善活動 Comic Relief 拍的這部短片可見其功力。

Ghost Town 是 Gervais 第一次在電影裡做男主角﹐飾演的牙醫很符合他的路線 - 一個人際關係很差的情緒聾子。在某次手術出問題後開始能聽見死人說話﹐為了解決時時被眾鬼魂包圍的問題﹐他開始幫助死去的鄰居﹐破壞他未亡人和新男友的感情...... 劇情實在老套﹐我知道。但 Gervais 保持了他的水準﹐在尾聲前大開人權律師的玩笑﹐拯救了撒狗血的無聊劇情。

英國傳統一向比較諷刺辛辣 (定時上BBC Parliament頻道觀看他們的議會現場就知)﹐Gervais 過人之處是體現小人物的心聲﹐甚至小人物發起來以後的德行。“The Office"和”Extras"都留下了為人津津樂道的溫馨尾聲 - 因那可笑又可憐的人性﹐可恨的人其實多可愛。

通靈牙醫。

我願意為你朗讀 The Reader (2009)

聽說徐林克的“我願意為你朗讀”要改編成電影的那刻起﹐我便又期待又怕受傷害。期待的是改編成電影必定能為自己喜歡的作品帶來更多讀者﹐也讓心中對角色和場景的想像變得更真實﹔怕受傷害無非是把小說毀了﹐面目全非。這一直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永不完成的愛、正義和真實的矛盾、誰原諒誰都無關。唯一感嘆的無非是無法閱讀原文﹐不知行文的冷冽是來自語言還是作者。

結果是﹐不至於“毀了”這樣嚴重﹐但遠遠不及原著。Kate Winslet 做出的德文口音 (但不是德文) 、老態、僵硬的身體語言難免牽強。比起外冷內熱的漢娜﹐她的圓眼睛還是比較適合 Revolutionary Road 裡渴望突破、渴望改變的 April Wheeler (但好過一度接下角色的 Nicole Kidman)。Ralph Fiennes 和屠殺幸存者見面的一幕過份煽情 - 那一幕根本是個錯誤。劇中飾演 Michael Berg 年輕時代的年輕德國演員 David Kross 非常稱職 (雖然演15歲還是有點牽強)。事實上﹐他和冷漠的家人相處的幾幕是全片最出色的地方。

Kate Winslet 曾經在 Ricky Gervais 的電視劇 “Extra” 裡演自己 - 一個為了拿獎而無所不用其極地接下猶太大屠殺電影的女演員。在金球獎頒獎典禮上 Ricky 忍不住調侃 Kate Winslet: I've told you, do a holocaust movie, the awards come. (你看吧﹐一演猶太大屠殺電影﹐獎項就來了) - 意在諷刺好萊塢得獎文化的電視劇竟然成真﹐不知是有趣還是有病。

"Doubt" 由劇作家自己改編成電影﹐多出來的鏡頭便是劇作家多給的線索﹔此劇裡書裡找不到的地方﹐則是劇作家自己對書本的演繹。正因為猶太大屠殺是一個這樣熱門、兼於絕對政治正確的話題﹐比零度寫作稍微熱一點都會破壞平衡。“絕對的對”是不需多說﹐也不能煽情﹐不然就成了道德劇。書本裡著重描寫感情和 Hanna 本身所想要保護的秘密﹐猶太大屠殺不過是背景﹔電影裡把背景變得太巨大﹐就只能得獎﹐不能動人﹐也沒有空間能討論。

劇中漢娜為了保護自己的秘密﹐寧可承擔大屠殺的終身監禁的罪行。這秘密/羞恥對當事人的確比什麼都強大﹐Claude Chabrol 的 Merci Pour le Chocolat (2000) 討論一樣的議題﹐裡面的女主角比漢娜還狠﹐那就真的不是愛情故事了。

Bernhard Schilink。Der Vorleser。Stephen Daldry。為愛朗讀。生死朗讀。雷夫費恩斯。凱特溫絲蕾。史帝芬戴爾。

2009/02/02

風城 Essaouira

一直到我們要去摩洛哥的前夕﹐才知道隔壁和我們分享網路的法佬是摩洛哥裔 (反正他也一直把台灣當成泰國)。他是陳一月一次練習法文的好對象﹐生性極其開朗﹐窮丹田之力發出來的笑聲往往能破牆而來。法佬也很喜歡陳﹐因他英文實在很破﹐難得找到法文也能通的對象﹐兩個男人在玄關敘敘叨叨﹐於是我們知道他從法國來﹐在 Camden 市政府做會計﹔每日早上八點把法文 Rap 開的震天響﹐十分鐘靜下來後我們就知道他出門去上班。他知道我們正在計劃行程﹐提醒我們一定得去 Essaouira﹐說是個海邊的渡假聖地﹐因 Jimi Hendrix 寫歌贊頌而成名。

Jimi Hendrix 那首 Castle Made of Sand 是在造訪前寫的﹐我們也不是帶著衝浪板上飛機的極限運動迷﹐但因為預計沙漠和老城舟車勞動後肯定身心俱疲﹐於是排在旅行的最終兩日。沿路大家都稱讚那裡﹐稱讚多麼西化美麗﹐我們也就抱著期待奔去。一到﹐才找到旅館躺下﹐不知何時犯上的腸胃炎總算發作﹐一躺就是兩天。

Essaouria 看似千年古蹟﹐其實只是早衰敗落。被世界遺產保護的部份﹐是十八世紀才由默罕默德三世指示他的法國建築師奴隸 Theodore Cornut 建成的﹐當時正在擴展與歐洲的貿易來往﹐為了門戶好看﹐“Souira”(小要塞)於是變成 "Es-Saouira"(美好設計)。城中有一度有40%是猶太人﹐也是法令鼓勵他們移居到此﹐以便發揮他們一流的商業功能﹐直到歐洲開始直接和非洲做貿易為止﹐猶太人口才逐漸減低。

我們到的時候是十月底﹐遊客散得七七八八﹐ 齋戒月到了尾聲﹐大家都顯得有氣無力。賣貨的人做著近乎賠本的生意﹐新鮮魚貨躺在碎冰上﹐黑麻麻的全是蒼蠅。只有一種烹調方法﹐挑定了魚﹐捉去火爐上烤﹐和幾片檸檬一起上來﹐人客搶在蒼蠅落定前吃掉。整排的海味小屋只開了兩間﹐沒吃飯的店員和廚師惡狠狠地招呼客人。幾個法國人圍著一圈聊天﹐桌前杯盤狼藉看得人心驚肉跳﹐我們沒命地走開﹐放棄這推薦必吃的景點野味。

金光燦爛的海邊風大﹐擁擠泊在岸邊的小船卻動也不動﹐像補習街外成排的摩托車﹐一舟壓著一舟。這個歷經了多少侵犯都沒被擊破的天然要塞像個老年失明的將軍﹐任其海浪舔嗜。海邊幾隻貓的臉色都不好﹐像是齋戒月也給牠們添不少麻煩。我們在這個國家一個多禮拜﹐有一點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感覺﹐面對騙子早已見怪不怪、駕輕就熟。小街市和餐廳只為觀光客存在﹐一般民眾只在中央街市買血淋淋的肉、淋滿蜂蜜亮晶晶的甜點﹐男人在街上大聲嚷嚷﹐打架追逐﹐女人在牆邊私語﹐不用聽也知道是誰家的誰又怎樣怎樣怎樣......

除了暴風和壓得低低的烏雲﹐沒人在浪上肆虐。和我們同車來的四十幾個洋人消失在牆角小巷﹐隔了兩天又再次出現在車站。車上冷氣壞了﹐車一開﹐淋得隔著走廊的鄰座一臉冰水。眾人很體諒的拿出身上僅有的紙張相救 - 行李裡塞著一捆捆圈筒衛生紙的也不只是我們。人人閉上眼睛﹐沉默地享受這些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