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徐林克的“我願意為你朗讀”要改編成電影的那刻起﹐我便又期待又怕受傷害。期待的是改編成電影必定能為自己喜歡的作品帶來更多讀者﹐也讓心中對角色和場景的想像變得更真實﹔怕受傷害無非是把小說毀了﹐面目全非。這一直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永不完成的愛、正義和真實的矛盾、誰原諒誰都無關。唯一感嘆的無非是無法閱讀原文﹐不知行文的冷冽是來自語言還是作者。
結果是﹐不至於“毀了”這樣嚴重﹐但遠遠不及原著。Kate Winslet 做出的德文口音 (但不是德文) 、老態、僵硬的身體語言難免牽強。比起外冷內熱的漢娜﹐她的圓眼睛還是比較適合 Revolutionary Road 裡渴望突破、渴望改變的 April Wheeler (但好過一度接下角色的 Nicole Kidman)。Ralph Fiennes 和屠殺幸存者見面的一幕過份煽情 - 那一幕根本是個錯誤。劇中飾演 Michael Berg 年輕時代的年輕德國演員 David Kross 非常稱職 (雖然演15歲還是有點牽強)。事實上﹐他和冷漠的家人相處的幾幕是全片最出色的地方。
Kate Winslet 曾經在 Ricky Gervais 的電視劇 “Extra” 裡演自己 - 一個為了拿獎而無所不用其極地接下猶太大屠殺電影的女演員。在金球獎頒獎典禮上 Ricky 忍不住調侃 Kate Winslet: I've told you, do a holocaust movie, the awards come. (你看吧﹐一演猶太大屠殺電影﹐獎項就來了) - 意在諷刺好萊塢得獎文化的電視劇竟然成真﹐不知是有趣還是有病。
"Doubt" 由劇作家自己改編成電影﹐多出來的鏡頭便是劇作家多給的線索﹔此劇裡書裡找不到的地方﹐則是劇作家自己對書本的演繹。正因為猶太大屠殺是一個這樣熱門、兼於絕對政治正確的話題﹐比零度寫作稍微熱一點都會破壞平衡。“絕對的對”是不需多說﹐也不能煽情﹐不然就成了道德劇。書本裡著重描寫感情和 Hanna 本身所想要保護的秘密﹐猶太大屠殺不過是背景﹔電影裡把背景變得太巨大﹐就只能得獎﹐不能動人﹐也沒有空間能討論。
劇中漢娜為了保護自己的秘密﹐寧可承擔大屠殺的終身監禁的罪行。這秘密/羞恥對當事人的確比什麼都強大﹐Claude Chabrol 的 Merci Pour le Chocolat (2000) 討論一樣的議題﹐裡面的女主角比漢娜還狠﹐那就真的不是愛情故事了。
2009/02/04
我願意為你朗讀 The Reader (2009)
Bernhard Schilink。Der Vorleser。Stephen Daldry。為愛朗讀。生死朗讀。雷夫費恩斯。凱特溫絲蕾。史帝芬戴爾。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