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0
Becoming Mike Nichols (2016, Douglas McGrath)
Toledo
《A Tokyo Romance》Ian Buruma
七十歲的 Ian Buruma 回憶1970年代到日本居住的六年,那時在亞洲的老外遠沒有現在多,除了外派到當地的公司主管,就是全球流浪的“性癖流亡者” - 這些藝術家、音樂家、作家等在帝國時期流亡到殖民地找尋自己的一塊樂土,在兩個大戰中在歐洲做最後狂歡,戰後繼續流亡到北非、亞洲等地。是 Christopher Isherwood、Paul Bowles,或是他身邊把情人收做養子,一起生活在鎌倉古屋裡的 John Roderick。怪不得回憶錄要等四十年,這些主角大多離世,好誠實寫出當年各種生猛。
在德黑蘭讀羅莉塔
「無論是什麼情況,千萬別把小說當成現實人生的翻版,而小看了它;我們在小說中探求的並非現實,而是真相的頓悟。」
September 1, 2019
香港簡史
在信徒的國度裡 VS Naipaul
V.S. 奈波爾在伊朗革命後去拜訪了四個伊斯蘭國家 - 伊朗、巴基斯坦、馬來西亞、印尼 - 以一路上遇到的人和經歷,在80年代初期寫成了這本書。與政教分離反其道而行,混合著反殖民/西方的思潮,市民即信徒,而信徒們相信只要眾人走回可蘭經時代的正道,一切問題便能迎刃而解。想把一千四百年前的道德套進今日社會並不容易,更得對後來一千多年的人類思潮視若無睹。結果上世紀的伊斯蘭比一千多年來的伊斯蘭更死磕,更堅持。缺乏細節,也毋須討論和修正,“信徒”一邊複頌經文,一邊忽略奈波爾提出的各種技術問題。教士和宗教領袖被神化,“只要把國家交給虔誠的人,一切就會好起來”。
Bullshit Jobs
讀完 Graeber 一週,仍有各種心得浮上腦際,包括因遇上亂流而被截斷的稿費討論,也令人重新考慮現代經濟是從何時開始變成一個「生產胡言亂語的龐大引擎」,學校制度又是何時開始和現實脫節 - 整個世界被管理主義綁架,形成了分贓式的管理封建制。
2023/10/08
《BriefIN, BreathOUT》
我喜歡的 Google 產品幾乎都會完蛋。很久以前的 Google Desktop 讓我可以一打開電腦就看到自己追蹤的各家新聞和資料,Google+(是叫這個吧)因為算法沒有其它社群軟體這麼猛進,還在的時候專門用來貼一些比較有內容的報導。這些報導都不是中文的,因為中文內容實在污染的太厲害了。
2023/02/12
朋友的沈默
這一個禮拜,沮喪的感覺揮之不去。已經有一年多未有這種低潮,總覺得望著海什麼都可以排解。估計是明白許多人其實並不值得交往,或比之前想像的需要更多力氣。生活中有一半的人是不關心此事的,關心的另一半則很直觀的認為這是錯誤,三四十歲的人也不覺得自己在權力的一方,雖然明明暴力掀翻了一件好事。
沒有這部電影的香港不會更好,這是我相信的事。人在所謂“幫助弱勢”的時候幫助的究竟是什麼?還是每件事站邊就對了。一切都令人很累。與她交往過的人也只敢私下感嘆,甚至也覺得仍然是可議的。而我甚至沒受過她直接的幫助,那只是從作品中感受到的溫柔。
不是完美受害者的問題,而是受害者難道就沒有性格,難道人生中不能有叉路。正義、權力用的很隨性。行內的各種問題都是親身體驗,然而由她作為開頭討論,一堆加害者趁機振振有詞,挺荒唐的。
川普後想像的共同體再次破裂。不,我不在這裡,還是無法共情。終究是真實快過了想像的速度,一切都變得很難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