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17

午後之死

看完 Sylvia Beach 自傳後去圖書館把她兩位朋友的書借了回來,才發覺過去對海明威實在不太公平。大概是童年某個下午在別人書架上看完那小小一本的老人與海後就對他失去興趣,以至於高中在班上讀他半自傳的 A Farewell to Arms (戰地春夢)也沒多費心。一直到這次讀到 Death in the Afternoon 才平反他。有些作家其實看翻譯也沒有什麼差別,有些作家卻一定要看原文才能感受到筆下的俐落。某些兒時看過卻毫無感覺的作品看了原文以後才真正被打動(自然,看了原文還是無動於衷的也有)最明顯的大概是麥田補手:大概因為咒罵的話翻譯以後總是不夠力。

幸好 Death in the Afternoon 似乎還沒有翻譯。親手嘗試翻譯後可以理解為什麼。海明威最出名的一手在記者生涯培養出來的“電報型文筆”,翻譯以後還是冗長,可惜了原來的簡潔。Death in the Afternoon 鉅細靡遺地描寫西班牙鬥牛的歷史,每年進行的時間地點,座位的差別,買票的方式...... 鬥牛士的培養過程,歷史上出名鬥牛士的歷史,生長背景和故事......。三百頁後還有歷史照片,與鬥牛有關的西班牙生字表,最後附上三歲到三十歲的美國人觀賞鬥牛後的反應記錄,及美國籍鬥牛士 Sidney Franklin 小傳。除了介紹鬥牛外,這書更像以鬥牛為中心的西班牙文化深談,旅遊報告,和人類學論文。邊看著邊有開車上路往西班牙去的衝動。

鬥牛一直是一件危險性很高的活動,出名鬥牛士時常死在場上。海明威認為鬥牛是另一種悲劇的形式,牛是在最後一定得死的悲劇英雄。事實上,在十六世紀教宗下令禁止前,鬥牛可以反覆上場,累積經驗的鬥牛極難對付,要確定能擊中目標才會採取攻勢。當時的死亡機率自然比現在高出許多。一直到海明威在的年代,仍然有貧窮的省份在非專業的市集鬥牛裡重覆使用“選手”,造成許多死傷。一頭鬥牛便有奪取十六條人命和六十人受傷的記錄。死去的六十人裡包括一位十四歲的吉普賽男孩。他的兩位兄姐跟蹤這位殺人兇牛長達兩年之久,直到非法鬥牛場被解散,牛主人將牛賣到屠宰場。獲得屠宰場同意後兩人先剜去籠中牛眼,在窟窿裡吐口水,再以小刀將牛背脊割開,取下牛睪丸,在風塵僕僕的路旁生起一團小火,吃掉烘烤過後的牛睪丸後,轉身離開背後的屠宰場,沿著路走,一路走出城外。

3 則留言:

eschertsai 提到...

兩位兄姐,嚼著無味的牛睪,轉身後的淚水卻不知該落下還是噙在眼框中.......

Coco 提到...

說不定硬脆好吃,口頰留香......

eschertsai 提到...

哈~好像為了吃牛睪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