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05

宅男啟示錄

從二月就知道牡丹亭要來倫敦公演﹐倒不是三天九個小時的戲碼嚇人﹐是三個晚上兩個人算起來差不多要兩萬塊台幣的價碼嚇人﹐安慰自己反正人生長 世界大﹐總有別的九個小時可以拿出來。禮拜一陳碰巧遇見學校在賣一場五塊的票﹐二話不說﹐兩個人打理打理﹐看戲去了。

有時在國外反而有機會看到這些國內的戲碼﹐而且場地通常比國內好得多。這次的票雖便宜﹐位置就在頭兩排﹐樂師百無聊賴的表情都看得清楚﹐尤其第二天坐第一排﹐頭兩場簡直震得耳膜發抖。想想古時大概就是這樣在茶館﹐一邊吃飯啃瓜子逗狗﹐一邊聽上面伶人唱戲﹐現在沒這機會了﹐只得正經八百地坐著﹐時候到了才可拍手叫好。

在牡丹亭之前﹐我自然是不知道國樂可以這麼美的。一般接觸國樂的地方﹐通常都是婚喪嫁娶﹐搭配輕解羅衫的場景比較多﹐再來﹐就只有兒時下午兩三點的京劇。香港作家李碧華幾部小說以戲子人生為背景﹐(其中一本“霸王別姬”後來改編成了電影)﹐是我小學時的讀物﹐從中可以窺得一些當時戲班子裡的生活。但舉凡中外談戲曲的電影﹐(外國的蝴蝶君﹐中國的霸王別姬﹐還是台灣的夜奔) 通常都醉翁之意不在酒地以早期的中國同性戀生活為主旨﹐戲曲只是寄情的遮掩。白先勇特別製作“青春版牡丹亭”﹐刪減劇碼﹐加強視覺﹐用年輕演員﹐大概就是為了拯救我們這代沒受過什麼戲曲洗禮﹐莎士比亞讀得元曲宋詞熟的一輩。

牡丹亭的作者湯顯祖和莎士比亞的年代差不多﹐和西廂記一樣都有鼓吹自由戀愛的意思。劇中女主角杜麗娘和白 面書生柳夢梅在夢中廝磨後﹐百尋不得犯上了相思病﹐死後埋在後院梅樹下。宅男柳夢梅則在春夢之後輾轉住進她因戰亂而荒廢的老家﹐先拾得她生前字畫﹐又像聊齋裡那些夜半讀書不是遇見狐仙就是小倩的書生一樣﹐以畫代人胡言亂語一番喚出麗娘魂魄﹔兩人夜裡數次幽會﹐麗娘才告解自己的鬼魂身份﹐請他快拿了鋤頭去掘她出來。終於起死回生。麗娘父親不信女兒轉生﹐要將柳夢梅下獄﹐最後一路鬧到皇上面前﹐才解決這在當時不被接受的 (現在恐怕也不容易) 私訂終身人鬼戀。

很難用現代標準界定牡丹亭的類型。它既是時代悲劇又是戀愛戲劇﹐還是起死回生、掘墓戀屍的科幻片﹔不但有戰爭裡諜對諜的愛國情節﹐又有鬧上法庭的“法外情”段落。第一天的“驚夢”在花園裡和陌生男子褪衣野合已夠教人臉紅心跳﹐昨夜和女主角父親交待掘墳細節和屍體磨磨蹭蹭更讓人汗毛直豎。怪不得白伯伯看了這麼幾年﹐還是不時驚嘆叫好!

青春版除了舞台和服裝都很講究外﹐男主角俊 (除了第二天入場前撞見他滿面油彩穿件白汗衫和樂師們抽煙以致形像有點破碎) 女主角氣質出眾 (演人嬌美演鬼懾魂)﹐連配角們都是一絕。無論是古靈精怪的丫頭春香﹐出場就令人絕倒的“石女”石道姑﹐還沒遭裁員的地獄判官﹐滿嘴胡話的金王使節﹐被錢收買了回去做海盜的搶金王和搶金娘娘﹐個個撐起場來都比男女主角還精彩﹐每晚三個小時坐下來﹐也不覺得膩﹐反而這下少了這高潮迭起的“連續劇”﹐有點不習慣。

如果“牡丹亭青春版”這名字仍然無法激起年輕人的興趣﹐可建議白伯伯直接叫“宅男啟示錄”﹐柳夢梅一介貧寒書生﹐家世差﹐身體弱不說﹐平日除了作詩弄詞做春夢外基本上沒什麼生活樂趣﹐最後竟然可以一舉考上狀元﹐還娶到了牆上掛著的“封面女郎”﹐實在“好羨煞人也”。

Sadler's Wells - The Peony Pavilion
Jun 3 to Jun 8 2008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是吳興國演的嗎?

Coco 提到...

臉方方正正的很像但不是他喔。他是京劇不是崑曲啦。你按電鈴問他一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