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31

我多麼懷疑自己 - Doubt (2009)

1964年的美國﹐博人喜歡的新神父和苛刻的修女對教會學校行事風格的差異逐漸附上檯面﹐神父主張開放寬恕﹐對孩童像家人﹐鐵腕的修女校長則相信紀律與恐懼。當第一個黑人學生和神父的關係傳出曖昧﹐懷疑和確信中間究竟有沒有一條線﹖

三年前﹐Doubt 的劇本拿下了當年的普立茲戲劇獎﹐舞台劇則包下了各項主要的 Tony Award - 最佳戲劇、導演、女演員﹐是當年百老匯的大贏家。我一個人去看﹐劇場的壁紙上長耳朵的精靈吹隻長喇叭。整場戲最後一句﹐始終堅持的修女嘆息﹕"I don't know. I really don't know."

電影版的結局略有不同。劇作家 John Patrick Shanley 在三年後的今天自己改編、導演同名電影。比舞台劇解釋的更清楚﹐線索更多﹐但始終沒有說出真實。真正的好戲在戲結束後 - 你是相信開明有愛心的神父﹐還是相信為求真實不惜說謊的修女﹖當一切證據都不確鑿﹐我們選擇相信的是否真的不可動搖﹖

在舞台劇或電影裡﹐導演只把犯刑與否告訴扮演神父的演員﹐觀眾的心證是最重要的關節。梅莉史翠普和菲利浦西摩霍夫曼的對手戲演得旗鼓相當﹐飾演男童母親的女配角是舞台劇沒有的劇情高潮。雖然前兩個熟面孔不管演什麼都很難忘記是他們﹐但這片就算當閱讀劇本都該看。

一旦心起懷疑﹐我們究竟又知道過什麼﹖


誘.惑。虐童風雲。Meryl Streep。Philip Seymour Hoffman。

2009/01/29

真愛多麼孤獨 - I've Loved You So Long (2008)

沒有人願意記得她﹐但她回來了。兩姐妹在分隔十五年後重逢﹐隔著她從未解釋的罪行。她的秘密和她溫暖的家庭﹐緩慢地破冰。她像在另一個世界﹐另一個人生﹐罪前和罪後。她得從那裡跨回來 - 她不知道自己想不想。

這部片是作家 Philippe Claudel 的第一個電影作品﹐出色到看完幾乎不知該寫什麼。是幾年來看過最震撼的一部片﹐還是在討論罪行 - 除了自己﹐誰能裁判、懲罰和赦免﹖

Kristin Scott Thomas 像深水炸彈一樣的演技以外﹐每個配角的故事都很動人﹕“舌頭被偷走”的波蘭爺爺、編撰辭典的丈夫、從伊拉克來的醫生夫妻、兩個從越南領養的女兒、離婚妻子把牌子掛在子女身上﹐包裹一樣用火車送過來的假釋官、兩姐妹的母親年老失憶﹐認不得妹妹﹐卻認得不肯承認的她...... 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帶著自己的過去和堅持。導演把複雜的故事線處理的很自然﹐觀眾和女主角一起認識這些角色﹐成為家庭/小鎮的一份子﹔同時也和他們一起好奇﹐逐漸發現女主角不願言說的真相......

影片在導演出生長大的小城 Nancy 拍攝﹐導演本身和劇裡的大學同事一樣﹐在小鎮大學教電影理論﹐也做監獄的教學工作。看得出是個醞釀很久﹐和作家本身很貼近的故事。角色都很真實﹐而且幾乎讓人忘記在看電影。那種影片結束﹐大家又笑又哭﹐都怕燈亮的作品。

如果在英倫情人裡 Kristin Scott Thomas 是一個"Can resist anything except temptation" (我可以抵抗所有事情﹐除了誘惑﹕王爾德的名言) 的平凡女子﹐這部戲可能更能發揮她個性中 “不相信任何事﹐也不企求他人了解” 的特質。KST 年幼喪父﹐隨母親改嫁﹐但和家裡處得不好﹐“總覺得自己被隱瞞著什麼”﹐十八歲一個人到巴黎尋友﹐從此定居法國﹐戲裡的一口好法文就是這樣來的。或許因為個人經歷的關係﹐被家人拒絕、不諒解﹐在世上孤獨面對傷痛的劇情﹐沒有誰演得比她更好。那氣質像“國境之南”的島本﹐在忍耐的時候露出最美的微笑 - 我的愛與任何人無關。

I've loved you so long 是部溫暖的電影 - 是愛﹐也是真愛多麼孤獨。


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 Philippe Claudel, 我一直深愛著你

2009/01/28

伊朗的罪與罰 - Day Break (2005)

看著美國劇集 Law and Order、台灣毫不遜色的肥皂劇新聞、或是身邊人和自己的法庭經歷﹐總不禁懷疑﹐法律懲戒的是好人還是壞人﹖或只是一本指引有心人繞路而行的完美犯罪地圖﹖當死刑成為“野蠻人行為”﹐又拿什麼來懲戒那些 barbarian act?

伊朗有死刑。不是打一針﹐電擊﹐或是一槍斃命﹐是最簡單也最恐怖的吊刑 - 身體缺氧再不運作以後﹐腦子還有三分鐘長的思考時間。以伊斯蘭教義為根基寫成的伊朗法律﹐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黑白分明。執刑當天﹐必須有醫生證明受刑犯完全健康﹐以確定受者能真正感受痛苦﹐一分不差。

死者家屬和受刑者家屬都必須在場﹐缺了其中一方﹐便不能行刑。眾人同坐一個房間﹐伊斯蘭教師向死者家屬解釋伊斯蘭教義﹐受刑人得以親自向家屬道歉或哀求﹐ 家屬可以選擇原諒﹐讓受刑者免于一死﹐或堅持為家人報復﹐血債血還。受刑者腳下的凳子由死者家屬踢開﹐若家屬稍有動搖﹐隨時可以選擇原諒。若心意堅決﹐便得自己動手復仇。沒有任何偷安或避開的空間。

伊朗導演 Hamid Rahmanian 在百年歷史的伊朗監獄裡拍攝的這部 Day Break﹐等待行刑的死刑犯在獄中﹐始終等不到死者家屬的出現﹐一天一天。不是自己的命也像是死的。討論這把人性的光明醜陋都推至極致的法律﹕有大愛﹐ 就有大赦免﹔有絕不原諒的大恨﹐還得激起親手執行的殺意。以人性面對人性﹐還是以野蠻面對野蠻。你自己決定。


Dame Sobh (2005)

2009/01/16

非一般公路電影 - Le Grand Voyage (2004)

公路電影﹐想到的是兩個女子上路的末路狂花﹐少不經事的布萊德彼特﹐66號公路的旁的滾滾黃沙﹐一條筆直的道路﹐器材簡陋的加油站﹐賣派和咖啡的美式飯館﹐路邊一式一樣的霓虹燈﹐有著簡陋蜜月套房的小旅社﹐驚聳離奇的冒險從此展開...

如果﹐車上的人變成一個臉色灰白的老男人、一個正準備重考的高中生心不甘情不願的上路﹐兩個無話可說的人﹐還有人想看嗎﹖

兄長的駕照被臨時吊銷﹐父子倆從法國南部﹐踏上開往麥加的朝聖之旅。3000公里的路程﹐橫越整個歐洲大陸﹕意大利、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賽爾維亞、保加利亞、土耳其、敘利亞、約旦﹐卻只看了伊斯坦堡的聖蘇菲亞大教堂。父子倆沿路衝突不斷﹐有只有父親能了解的瘋子﹐有只有兒子信任的騙子﹐兩個人誰也不想過問誰的想法﹐唯一的溝通是爭吵和衝突。一路堂吉诃德式的冒險﹐總算到了麥加。當日﹐父親穿上白色披掛﹐跟著禱告的人群行走﹐乘坐前往聖櫃的巴士﹐卻沒有回來......

導演 Ismael Ferroukhi 的第一部片﹐由父親在童年對他敘述的朝聖路途開始延伸想像﹐共花了十年構思。片中的父親避免和只會說一點摩洛哥阿拉伯文的兒子講法文﹐希望以這種方式讓他更靠近自己﹔兒子卻對這一切深惡痛絕﹐恨不得離的越遠越好。他們的衝突體現兩代不同的“文化中間人”承受的壓力。“Grand Voyage”讓勉強無法溝通的雙方共處一室﹐強迫兩人面對問題。片中呈現出另一種回教徒 - 避開極端或是自由派的定位﹐用一種尋常的方法﹐呈現“人”的模樣。

永遠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也沒有預設的是非黑白﹐卻同樣在這個旅途的終點﹐學到很多很多。


Interview with Ismaël Ferroukhi

2009/01/14

Revolutionary Road (2009)

為著翻譯的不好的片名和 “Titanic 大重逢” 的緣故﹐差點就錯過了“革命之路”(差點以為和麥卡錫還是切格瓦拉有關)。我在電影裡所有尋找的東西它都有﹕尖刻的真實﹐對細節的掌握﹐平凡人生中取出的一張閃閃發光的切片。“美國心﹐玫瑰情”過了十年之後﹐山姆曼德斯又打了他們一拳﹕總是那些美國以外的最了解美國。

故事發生在1950中期。與“美國心﹐玫瑰情”一樣﹕一對中年夫妻在他們舒適的生活裡過得不甚幸福。但這次﹐決定動身離開窒息生活的不是對女兒同學充滿性幻想﹐每日的高潮是早上沖澡那次手淫的丈夫﹐而是突然發覺“一切都錯了”的妻子。

一次不成功的社區舞台劇激發她多年來對生活所壓抑的問號﹐逼迫她仔細檢視自己的人生。她發現自己正卡在那條所有人都在走的道路﹕孩子﹐車子﹐房子﹐和擁有一個可以支持前三項的丈夫。她發現自己在找尋一些“以外”- 這些東西以外的人生。她相信自己是不一樣的﹐她丈夫更是。而且﹐她說服了他。兩人決心走上“革命之路”。

這是 Jack 和 Rose 下了船以後的生活。50年代版的“美國心﹐玫瑰情”。破碎的美國夢和那些所有質疑它的人所受到的懲戒。

兩個主角在這部片子裡表現的無懈可擊。證明當年絕對不是他們把 Titanic 弄沉而是 Titanic 沉了他們兩個。我無法想像有哪個演員比他們更適合這兩個角色。像許多劇場導演的作品﹐電影裡沒有任何多餘的對話﹐刀刀見骨﹐那些不說話的鏡頭則說的比對話更多。

你會一直想起這部電影﹐除非你對生活毫無疑問 - 除非你總是相信那些從不懷疑自己的人。


I almost missed it. However, it's one of the best movie I have ever seen in a long time. It have everything I wish for in a movie - poignant truth, detailed, smart and delicate. A specific cut from most ordinary people's everyday life. Ten years after American Beauty, Sam Mendes made it again - takes a British to get the truth out of America. Whether it's Borat or Mendes.

Based in mid-1950s, like America Beauty, a mid-age married couple live unhappily in their comfortable social and financial situation. But this time, the wife starts to take charge and make a detour to change the suffocated suburban life.

It all begins when an unsuccessful amature stage play stir up her emotion, force her to take a hard look at their current life, then find herself stuck in the middle of a road that everybody take: children, car, a big house and a husband who have a job that can sustain those three. She looks for something else - she think - something else in this life. She also believes that she IS something else, and, so is he. She convince him of her vision, then they take on a personal revolutionary road together.

It's the life when Jake and Rose got off the boat, and 50's version of American Beauty. The broken American dream and the punishment of the rebel.

Kate and Leo was simply impeccable. They fit the role and awfully competent for each other. This movie prove that it was not them who sank Titanic but Titanic that sank them. Like many other theater director, the dialogues are compact and powerful, and those silent sets speaks much more than the speaking ones.

These movie always make one think - as one always doubts about life. As one always think about Paris, as a delusive remedy.

真愛旅程

2009/01/11

Slumdog Millionaire (2008)

還沒看轉播就知道誰拿到獎實在很反高潮。Slumdog Millionaire 拿到大部份的獎項﹐徹底擊敗同樣提名多項的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可能如娘說在死前倒敘的拍法和當年的英倫情人太像﹐或是如我所說 Brad Pitt 怎麼演都模糊焦點。總之﹐最後受評審委員青睞的是孟買發生的這個當代神話﹐而不是美國本土作家的神秘寓言。

貧民窟出身的少年賈馬爾參加電視節目 “誰想成為百萬富翁”﹐一路過關斬將拿到有史以來的最高獎金﹐就在答對最後一題前被懷疑作弊﹐在警局審問出他前半生的經歷。他為何能答對某些冷門題目﹖為何始終離不了孟買﹖為何想來參加節目﹖...... 最重要的問題是﹐他能答對最後一題﹐從此改變人生嗎﹖

以“Transpotting" (猜火車) 一舉成名的 Danny Boyle 執導﹐“The Full Monty” (脫線舞男) 的編劇 Simon Beaufoy 改編劇本﹐但兩個英國電影精英拍起印度故事﹐便失去了處理英國題材的樂趣和諷刺﹐多了些 Oxfam 口味﹕好人很好﹐壞人很壞﹐窮人很慘﹐富人很惡﹐絲毫沒有當年處理英國販毒少年或失業勞工﹐那種讓人笑中帶淚的功力。

以“命運”為主軸的娛樂性高﹐但無法解釋的情節多了﹐懷疑的不但是警方﹐連觀眾都會感覺有失真誠。接吻做結局更是件不可原諒的事 - 雖然最後不甚道地的動感歌舞去掉了結尾的壞品味﹐但比起真正滿腔熱情的寶萊塢歌舞﹐還是覺得比較類似 “Westside Story” (西城故事) 的集體街舞啊。


以“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 這節目做題材不是第一次﹐法國導演 Patrice Leconte 就以這節目為關鍵拍了一部非常成功的小品 Mon Meilleur Ami (My Best Friend)。前者以命運為主導﹐幾個主角的個性從小到大都沒什麼改變﹔後者則以人物內心的改變為中心﹐命運不過是增色的高潮﹐多了點讓人會心一笑的“人氣”﹐道德勸說的意味也淡了點。

若真要排出去年前十﹐Tropic Thunder (開麥拉驚魂)﹐In Bruge (殺手沒有假期)﹐Burn after Reading (閱後即焚) 都會榜上有名。結果到最後關頭 Tropic Thunder 竟然連喜劇類提名都沒有﹐總覺得它光靠前十分鐘就足以勝之不武啊。世道如此﹐夢幻、熱盼、勵志、堅持成了大熱點﹐大家都需要這一點熱情的希望。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貧民百萬富翁。丹尼 保爾。丹尼 博伊爾。丹尼 鮑伊。熱帶驚雷。

2009/01/10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2008)

人長得好看到一種程度的確會變成一種障礙。費茲傑羅短篇小說改編的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不愧是部寓意深厚的電影﹐但一旦到中段 Brad Pitt 漸漸年輕起來﹐開始拿到那筆遺產穿大衣上風帆時﹐就只剩一種呼吸困難得狠狠深吸口氣的感覺。每個他抬頭起來的鏡頭﹐光著上身的剪影﹐頭髮沾著水滴在裸著脖子在海中微笑的模樣﹐都像一個雋永的MTV﹐或是品味良好的平面廣告﹐隨時會打出 “峰” 和 “吸煙導致癌症” 字樣。

就像 Fight Club 裡最深刻的是六塊肌下面那兩塊肌﹐大河戀裡最讓人傷感的是他從外面野回來那一臉笑意﹐Legend of the Fall (真愛一世情) 是個家族大悲劇﹐但反覆還是為了看他一頭金色長髮﹐身後一群駿馬隨他一行狂奔著回到山坡上的家鄉...... 就像 "Troy" 本來也不是為了描寫 Achilles 跳殺有多麼帥氣﹐任何導演都不是為了他的個人秀﹐just so it goes.

Just so it went. 他在 "Burn after Reading" 自然表現更出色﹐撇開兩部電影類型不同不談﹐只能說稍微容許他一個正常的角度都會變成電影的負擔。電影好看﹐但難以分辨好看的是 Benjamin 還是 Brad﹐是 Plot 還是 Pitt...

或許他還不是馬龍白蘭度﹐或許他還有機會﹐或許我們只可以等。或許這個時代沒有一個劇本能讓 Brad 變成 Brando. 或許世界上只會有一個 Brando。

真正返老還童的是真愛一世情裡讓全家四個男人為之瘋狂的女人 Julia Ormond﹐十幾年後換片轉世倒變成他的女兒了﹐大概上輩子為了痛愛他自殺而死﹐派回來做他永遠想念而得不到的女兒也算合理﹐總之好萊塢總是這幾人換來換去﹐誰老誰年輕都不會太奇幻。再說了﹐既然有布萊德彼特鎮片﹐片名還是叫 “班傑明的火線旅程” 比較切題。


班傑明的奇幻旅程。班傑明的奇幻情緣。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

2009/01/08

Speaking Parts (1989)

1
男主角 Lance (Michael McManus) 是個尚未出名的小演員﹐平日在一類似“海豚旅館”的空間做各式各樣的客房服務。從鋪床單﹐刷馬桶﹐到老闆娘安排下來的性服務一貫接收。俊美的模樣有些像陳的意大利同學 Alessandro﹐一頭怒獅般的卷髮像波提切利畫中公子﹐只適合天天穿著褲襪蓬蓬燈籠褲在佛羅倫斯宮廷裡走上走下。

1a
一臉很快會死於愛滋病的模樣。

1b
80年代的“灰公子”同時是兩個女主角的迷戀對象。一是同時在旅館工作的女佣同事﹐一是幫助他拿到第一有主要臺詞角色的女編劇。前者對他的迷戀受他鄙視﹐後者和他互相利用﹔像冷漠又其實依賴﹐像只是性又彼此牽制。

2
裡面一場群交派對的場景出現一機器戰警的手臂。陳說如果這真是導演對機器戰警致敬的話﹐涵義也實在太深刻了。

2a
他在溫哥華島的維多利亞長大﹐在 Empress 打工。父親為了紀念埃及成功實驗核反應爐給他取名 Atom (原子)。不愧他多麼未來性的名字﹐網路出現前六年就拍 “影像電話交” 實在很前衛。

2aa
隨便分析都能寫一整本書﹐但他說他沒有想以影片勸人思考或檢討﹐只是把想腦中的東西拍出來而已。一臉年輕無害﹐笑的很維多利亞。像在 downtown 書店裡套一件黑背心隨處可見的工作人員。

aaa
隨便分析都能寫一本書﹐but who wants to do that?

3
海豚飯店的女老闆的臺詞和旁邊太監一樣的英俊弄臣都很棒﹕Remember, cold heart, cool minds.

4
Egoyan 的電影在別的地方看恐怕不會有什麼感覺﹐但在加拿大融雪時霧氣蒸騰的一月午時倒是適得其所。鏡頭裡的 80 類戲劇口味和我只是兩條街的距離。運動夾克。AB牛仔褲。格紋布衫。荒地。


艾騰 伊格言。Atom Egoyan。唸白部份。

2009/01/03

The Good the Bad the Weird (2008)

1
兩個男主角耍帥﹐一個男主角耍笨﹐總結為一部角色鮮明﹐運鏡成熟的電影。

2
從在“密陽”裡看見他一人在家唱卡拉OK那段就決定有宋康昊的電影都可看。

3
看到三個男主角本人照片後﹐決定頒獎給化妝和造型 - 李秉憲先生以後都描個眼線再出門吧。

3a
李的 “壞傢伙” 造型完全抄自 “怪醫黑博士”。劇組遭竊﹐三人戲服只偷了他的部份。整體造型好看﹐襯衫、褲子、背心、外套各別分開在現實生活也很實穿。

4
為什麼韓國電影的結局總讓人有“死了又活﹐不知何時結束”的感覺﹖是十面埋伏裡總死不全的女主角給的啟示嗎﹖

5
攝影師一定很愛打3D電腦遊戲。看動作場面都覺得手癢 - 是想順便出 counter strike 的韓國西部版遊戲嗎﹖證明就算是“韓國史上最大投資電影”也可回本。


좋은 놈 나쁜 놈 이상한 놈﹐Joheunnom nabbeunnom isanghannom, The good the bad the weird, 好傢伙 壞傢伙 怪傢伙﹐神偷 獵人 斷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