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11

Slumdog Millionaire (2008)

還沒看轉播就知道誰拿到獎實在很反高潮。Slumdog Millionaire 拿到大部份的獎項﹐徹底擊敗同樣提名多項的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可能如娘說在死前倒敘的拍法和當年的英倫情人太像﹐或是如我所說 Brad Pitt 怎麼演都模糊焦點。總之﹐最後受評審委員青睞的是孟買發生的這個當代神話﹐而不是美國本土作家的神秘寓言。

貧民窟出身的少年賈馬爾參加電視節目 “誰想成為百萬富翁”﹐一路過關斬將拿到有史以來的最高獎金﹐就在答對最後一題前被懷疑作弊﹐在警局審問出他前半生的經歷。他為何能答對某些冷門題目﹖為何始終離不了孟買﹖為何想來參加節目﹖...... 最重要的問題是﹐他能答對最後一題﹐從此改變人生嗎﹖

以“Transpotting" (猜火車) 一舉成名的 Danny Boyle 執導﹐“The Full Monty” (脫線舞男) 的編劇 Simon Beaufoy 改編劇本﹐但兩個英國電影精英拍起印度故事﹐便失去了處理英國題材的樂趣和諷刺﹐多了些 Oxfam 口味﹕好人很好﹐壞人很壞﹐窮人很慘﹐富人很惡﹐絲毫沒有當年處理英國販毒少年或失業勞工﹐那種讓人笑中帶淚的功力。

以“命運”為主軸的娛樂性高﹐但無法解釋的情節多了﹐懷疑的不但是警方﹐連觀眾都會感覺有失真誠。接吻做結局更是件不可原諒的事 - 雖然最後不甚道地的動感歌舞去掉了結尾的壞品味﹐但比起真正滿腔熱情的寶萊塢歌舞﹐還是覺得比較類似 “Westside Story” (西城故事) 的集體街舞啊。


以“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 這節目做題材不是第一次﹐法國導演 Patrice Leconte 就以這節目為關鍵拍了一部非常成功的小品 Mon Meilleur Ami (My Best Friend)。前者以命運為主導﹐幾個主角的個性從小到大都沒什麼改變﹔後者則以人物內心的改變為中心﹐命運不過是增色的高潮﹐多了點讓人會心一笑的“人氣”﹐道德勸說的意味也淡了點。

若真要排出去年前十﹐Tropic Thunder (開麥拉驚魂)﹐In Bruge (殺手沒有假期)﹐Burn after Reading (閱後即焚) 都會榜上有名。結果到最後關頭 Tropic Thunder 竟然連喜劇類提名都沒有﹐總覺得它光靠前十分鐘就足以勝之不武啊。世道如此﹐夢幻、熱盼、勵志、堅持成了大熱點﹐大家都需要這一點熱情的希望。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貧民百萬富翁。丹尼 保爾。丹尼 博伊爾。丹尼 鮑伊。熱帶驚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