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30

Istanbul 伊斯坦堡


不同以往,這次上路前絲毫沒做任何準備,純粹因為準備起來絕對一發不可收拾。沿途幾個城市都是歷史上幾百年的首都,足以花上一輩子去認識。如雅典、如羅馬、又如在歷史洪流中一直叫做 Constantinople 君士坦丁堡的伊斯坦堡。

從四世紀君士坦丁大帝在這裡建都以來,君士坦丁堡經歷了多次戰亂、宗教改革和威權統治,作為地標的聖索菲亞 Hagia Sophia 在十五世紀西班牙的 Seville 大教堂完工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因為就中世紀水準實在太高太厲害,那圓頂被認為是“從天上掛下來而不是從地上蓋起來的”。十五世紀鄂圖曼帝國佔領君士坦丁堡,教堂成了清真寺。而教堂裡曾經一度傲視全歐洲的聖物,早在十三世紀初被藉著四次十字軍東征之名有暴徒之實的一群拉丁天主教徒剝削一空。

隔著五分鐘路程,走過中間的公園便能來到十七世紀鄂圖曼帝國蓋來拼場的 Sultan Ahmed Mosque,又稱藍色清真寺。前者已經變成博物館,後者還是貨真價實的清真寺,這邊有人排隊參觀,那邊有人跪了禱告,在鋪天蓋地的藍色瓷磚下,倒也安靜和平。

不同於這次其它城市的是,伊斯坦堡的人文氣息仍然非常濃厚(遠遠超越歐債纏身的雅典和金光閃閃的梵蒂岡)沿途許多小小門戶的書店,上了年紀的書店老闆坐在直堆到天花板的書架中靜靜的看書。雖然市集裡仍是滿街嚷嚷的騙子,不過那也就像陰暗處一定會長出青苔來一樣,和一般人的生活無關。就連時逢白日不能吃飯的齋戒月,加上在水泄不通的下班時間,眾人擠在電車裡還仍然保持微笑。讓見識過其它回教國家的齋戒月的我感到非常不可思議。

電車快到港口時上來一群雪白軍裝的海軍校生,年輕耀眼的不可逼視,我幾乎是癡癡地看著他們漂亮的膚色、高聳的鼻梁和黒悠悠的眼睛,當做是伊斯坦堡最後的記憶。直到,下次。


其它有關土耳其的事:

1, Nuri Bilge Ceylan 是我最喜歡的當代導演,Uzak (Distant, 2002) 和 İklimler (Climate, 2006) 諷刺知識份子的苦悶和人類感情的無常,非常細緻精彩。帕慕克 (Orhan Pamuk) 的小說總讓我昏頭轉向,但回來以後我會再次嘗試。黒色之書是記憶中最好看的。

2, 伊斯坦堡融合東西各種文化,又是香料交易的大港,美食種類多元到不可思議,就連滿路賣的一塊土幣 Simit 圓麵包都非常可口。雖然土耳其菜和希臘菜在充滿香料、羊肉和酸奶的部份有點類似,但絕對不止這樣而已。究竟是怎樣還是必須等饞鬼下次再訪才能多說(稍微試著看了一下 wiki 的 Turkish Cuisine 項目,只能說如果 AdSense 在旁邊出現的話我的機票應該已經訂好了)

Kebab 雖然不是土耳其菜中最精彩的部份不過已經輕易攻佔了西歐各地,各式各樣的轉烤肉捲永遠是夜生活的高潮(好吧苦讀到半夜也是有的)而台北人絕對不要把街頭的沙威瑪當真。

當年在倫敦住的地方樓下不遠處有個小店,賣著各式各樣、手指一樣大小的中東甜點,和室友會偶爾挑上一兩塊來吃。這次才知道這種包裹著開心果和胡桃碎粉的小點心叫 Baklava,隨便咬一口會流下大量金色血液(是蜂蜜),甜死人不償命但配土耳其咖啡剛好。噢老天。要說吃的我想我可以一直說下去。

Photo on G+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