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09

快樂的三種層次

你認識這樣一個人嗎﹕他家世一流﹐英俊挺拔﹐從一流學校畢業﹐一出來就找到高薪﹔他約會的都是美女﹐身邊的人換了又換﹔他身邊有朋友﹐但他卻不知道和他們說什麼。你認識他嗎﹖如果你不認識﹐那是因為他不在這裡。他某天晚上爬到公司樓頂﹐二話不說﹐往深深的夜裡躍了下去。

十多年前﹐幾位心理學家發現﹐心理學總是在討論如何“減輕痛苦”﹐卻沒人研究“如何快樂”。似乎在某種程度上﹐“減輕痛苦”就代表著“快樂”。但他們發現﹐無論經過多長的療程﹐使用怎樣的藥物﹐最成功的不過是讓病患恢復“正常” -換句話說 - “沒這麼痛苦”。於是他們開始提問﹕到底快樂是怎麼一回事﹖快樂的人都是怎樣的﹖他們有什麼共通點﹖都吃什麼﹐用什麼﹐擦了什麼﹐到底是什麼﹖!

研究中首先發現的是﹐快樂與美醜、貧富這些一般人追求的外在條件其實無關﹐所有快樂的人只有一個共通點 - 他們很容易與人交流。有一群忠實的朋友﹐可以時常聚聚﹐交換生活點滴。他們更發現﹐快樂有三種層次﹐層次越深﹐快樂延續的越久。

第一層﹕歡愉奶油

可口的山珍海味﹐刺激的雲霄飛車﹐養眼的俊男美女﹐昂貴的名牌跑車 - 這些東西﹐都能給我們一種“好爽”的感覺。好消息是﹐這種快樂其實並不難得﹐只要不斷尋找外界刺激﹐便能得到不同的歡愉。壞消息是﹐人是習慣的動物﹐這個層次的快樂來得容易﹐習慣的也容易﹔習慣以後﹐便進入歡愉麻 木(不然為什麼你總在換手機﹐快感不叫慢感﹐新年要穿新衣﹖)。

最後一個好壞看個人的消息則是﹕這個層次的快樂感知能力﹐有50%是遺傳的 - 換句話說﹐如果你爸媽吃什麼都不好吃﹐你吃到好吃東西的可能性頓時比別人少了一半。

第二層﹕滿足水果

你在什麼情況下曾經全心全意﹐除了當時的那件事情﹐其他什麼也不想﹐進入了一種“入神狀態”﹖是嘗試做一道新菜、看電影、讀書、寫字、寫程式、做研究、買賣股票一分鐘幾百萬上下、還是幫心愛的人按摩﹖

滿足的感覺其實是一種“絕對的精神集中”。哪些事情讓你有忘了所有﹐時間停留的感受﹖把這些能讓你“全力發揮﹐全心享受”的事情寫下﹐以它們為生活重心重組你的生活。“滿足”的感覺﹐不但比歡愉更深入﹐而且不會隨著次數減低﹐還能一次次加強快樂的迴圈。

第三層﹕意義蛋糕

「意義是三小﹐我只聽過義氣」 - 這句話雖然琅琅上口﹐卻和其他琅琅上口的呼喊一樣不太符合邏輯。義氣當然是最大的“意義”。“意義”﹐便是“以自己擅長的事情為他人服務”。為自己煮一餐好吃的很快樂﹐為心愛的人煮一餐很滿足﹐成為一個廚師每天滿足50位饕客﹐或寫一本留傳千古的超強食譜便是“意義”。

在《艋舺》裡喊出這句話的白猴生命自然充滿了意義﹐他不但每天能做自己擅長的事(砍人時精神絕對集中)﹐還是為了忠於朋友的“義氣”所做。當然我不是建議大家加入幫派去砍人(也不是人人都真的很擅長)﹐這只是分析為什麼幫派為何如此吸引人。

蛋糕是怎樣形成的

這些心理學家不但發現辨別快樂的工具和辨別悲慘的工具全然不同﹐“置入快樂”的方法也和“阻止痛苦”的方法大相徑庭。歡愉可以靠好吃好玩來的容易﹐滿足就需要藉著對自己的了解﹐讓自己強項在生活裡可以發揮。若再把這些強項往更大的方向推展﹐成為一種追尋和實現。

奶油當然甜美﹐水果自然營養﹐但少了底層的蛋糕吃得飽嗎。有了實在的蛋糕和營養的水果﹐歡愉的奶油更能作為快樂人生的點綴。

或許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加入一個“滿足幫派”﹐讓擅長某件事的人一起為別人做些什麼 - 很抽象嗎﹖想想那些人生有意義的人吧 - 加入 Google 一起讓資訊更流通 / 加入無國界醫生一起治療第三世界 / 加入孫中山一起推翻滿清 / 加入我一起研究腦神經改變世界 - 諸如此類﹐你知道的。

延伸閱讀﹕

怎麼買才快樂 - 適應力瓦解消費力
快樂為什麼不幸福
越悲慘越快樂﹖
為什麼選擇越多越不快樂 ()
右腦桃花源
歡愉的徘徊

3 則留言:

Prole 提到...

真正的意義是超越快樂原則的喔~

Coco 提到...

這只是語義歧義吧﹖那麼這樣說好了﹕有意義的人生比較不會讓人想死。

ryan 提到...

生命的三個層次也是有些類似

先追求生存
再追求生活
然後追求生命

這生命就是意義了吧

俊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