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24

今天就很好 - 訓練你的思考回路

What a wonderful life I've had!  I only wish I'd realized it sooner.  Colette

在“我愛你一萬年﹐何時會過期”裡﹐我們知道人腦是一個不可能準確想像未來﹐也不可能正確回憶過去的無用機器﹐但說真的﹐你能怪它嗎﹖這就像抱怨一臺絞肉機﹐既不能當水晶球預知未來﹐也不能當櫥櫃擺放罐頭一樣﹔若有人跑去請絞肉機“開示未來”﹐或是把珍珠項鏈扔進去﹐結果被剁成珍珠粉﹐錯的是你﹐還是絞肉機﹖

我們的腦子就是這樣﹐錯的是我們的使用方法。錯的大概是社會發展到一個地步﹐讓這個絞肉機過份發達﹐卻又沒這麼多肉可絞﹐就開始胡思亂想。胡思亂想沒關係﹐但胡思亂想不會讓你快樂。

Srikumar S. Rao 的這篇演講就是在告訴我們﹐人之所以不快樂有很大原因是來自想法模式的錯誤。我們都是這樣想的﹕如果 ______ ﹐我就會快樂。如果我換工作﹐我就會快樂。如果我漲薪水﹐我就會快樂。如果我趕快結婚﹐如果我趕快離婚﹐如果天氣放晴﹐如果太陽不要這麼大...... 如果 xxx ooo﹐我就會快樂。
 
這個世界常常這樣告訴我們﹕今日的努力是為了更美好的未來。珍惜今日的意思不是讓你享受今日﹐而是要你珍惜今日 ﹐為明日而努力。

問題是明日永遠不會來﹐明日永遠在明日。想想十年前的你﹐你想要什麼﹖畢業﹖找到工作﹖出國﹖搬家﹖長大﹖你得到了嗎﹖你快樂了嗎﹖

Rao 要我們回憶人生中有沒有一個時候﹐在某種良辰美景前﹐突然感到無比的快樂。可能在山頂﹐可能在瀑布前﹐可能在禱告時﹐可能在接吻的一霎。在那一刻﹐你感覺 - 一切如此完美﹐不會想“啊﹐要是這座山再過去一點就好了”﹐或是“啊﹐她的臉一移開我就要去吃麥當勞”﹐你沉醉在那一刻裡﹐世界如此美好。每一刻都有它自己的意義。一旦你真實接受當下的每一刻﹐接受一切事物原本的樣子﹐每一刻 都 很 愉 快。

所以被老闆罵和吃冰淇淋一樣愉快﹖這是勵志還是“你開什麼玩笑”﹖

研究大腦的神經解剖家 Jill Bolte Taylor 在1996年的某一天早晨﹐突然”意識到“她左腦的某一條血管爆掉了。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腦溢血/中風。她發覺自己逐漸失去左腦的所有能力﹕閱讀、說話、物與物之間分界的逐漸消失﹐所有物質融合在一起...... 她進入了一個美好快樂的地方﹐那個﹐一般人所說的﹐“宗教性的體驗”。

她突然感受到巨大的平靜﹐一種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沒有開始和結束的﹐絕妙的感覺。失去了負責理性思考、計劃未來的左腦後﹐她在復健期間﹐被迫使用處理圖像和“當下”的右腦﹐失去分別他我的能力﹐感覺自己像個液體一樣地存在﹐她想不清過去和未來﹐但圖像和音樂方面的創意源源而生。八年以後的某天﹐她發覺自己又是個“物質”了﹐於是認知到她的左腦恢復作用。但是﹐現在她可以輕易地隨時去「那個無比美妙的地方」。

法國女作家 Colette 這樣寫﹕「我的生命如此美好﹗要是我早點知道就好了。」我們不需要等待明天﹐我們要知道的是﹐我們隨時都站在雲端。你需要的只是學會使用右腦 - 或是 - 學會如何關上你那個算個不停的左腦。

16 則留言:

Simon 提到...

Hi Coshen,

你相信有”快樂基因”這回事嗎?

第一次到你的網站已是很多月前的事,是尋找叔本華的資料和對哲學有共同興趣的網友時,偶然發現你這個桃紅柳綠網站。奇怪的是,你沒有寫過有關叔本華的文章。

很喜歡你近期的寫作和分享 --選擇與快樂和癮君子的天堂…等等 (我也是住在溫哥華的,所以前天花了個多小時看了整部電影,我聽英語能力不佳,多得你的解說,有機會也想嘗嘗那間五星級收容所)。

剛看完那篇博士研究生的遺書,很大感獨。不明白為何一個性格樂觀的人也會選擇輕生!

世界真的是一潭死水,不值得留戀嗎?世界真的很混亂,但混亂中又好像井井有條,不斷進步,是嗎?

我喜歡電腦學、人生哲學、社會生物學。現在想學寫作,夢想(只是夢想?Simon) 有一天自己能寫本人生哲學的書。人到中年,想說想學的東西很多。有空直接給你私人電郵,不知是否真的生冷不忌?

Simon

Coco 提到...

應該說我“知道”(因為是科學,就不用“相信”兩個字了)基因影響人的快樂度,而且後天的影響最多也只能做到50%。有些人天生就比較容易快樂,這也沒辦法。

我也是今年才開始寫一些科普文,之前都類似自言自語。但你可以發現我的生活態度是很叔本華的- 人要保守自己的精神,世界如何乃由意志決定。如果真的有人看的話,以後也可以寫“哲普”,一般人也看得懂的哲學。

輕生有很多解釋。有時候輕生也不一定是“輕”,而是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很重,想自己控制自己的生命,不願意交給其它人,或是交給社會,任人魚肉。某些人活著也不知道為什麼,漫無目的的也就過了,這又算什麼珍惜生命呢?那就看你覺得生命是意義還是一口氣了。自殺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要講可以講很久很久。卡謬說”除了自殺,沒有什麼其它哲學問題是值得討論的。”說的也挺有道理的。

世界是死水還是活水其實就看自己怎麼想了。叔本華的看法是“人生即痛苦,好險會死亡”。這位博士生書信裡表達了家庭和社會來的壓力。說真的是很痛苦的。尤其亞洲是一個人比人的地方,充滿了硬性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不然魯迅和哈金也不會這麼好看了。

你是學電腦的嗎?我有許多計劃需要技術支持。如果真的享受過五星級收容所,記得和大家分享一下心得。

Simon 提到...

問一個像你般的才女: 你[知道]有快樂基因這回事嗎? ,像有點貶意。我來自香港,不知台灣人會有否此想法。說到底,只是在下言詞表達能力不足之故。

感覺除文學外,你也是個充滿哲學細胞的人。

看來你是位[基因環境互動論] 支持者。基因是否影響人的快樂,這問題或許不大重要,但論及那些甚麼[冷酷無情] 、[色情暴力] 和[嚴重犯罪]基因,問題就大了,說:有些人天生就比較容易犯罪,殺人放火,甚至…,一般人,實難以接受。那些哲學名家的道德觀、人性論,人生哲學,甚至佛經、可蘭經和聖經豈非要全部改寫。看來蘇格拉底是白死的,還是羅素較為聰明,早就懂得說:” 我絕不會為了我的信仰而獻身,因為我可能是錯的。”

事實上這些經典真的是要被改寫,只是政治和社會壓力問題,沒人有膽量去承擔之故,誰敢說:人[難以]保守自己的精神,世界如何[主要]由基因決定。

最重要的是:基因、環境和人性的關係確實很複雜,不知應如何去改寫才好。

十分欣賞你的[輕生] 論,記得90年代,有位台灣移民生意失敗,就是如你所說,不願意把家人交給其它人,任人魚肉,在自己尋死前,逐一槍殺妻子、兒子和一位讀中學十分漂亮的女兒,情景十分恐怖,另人惋惜。

活著為的是甚麼,人生存有甚麼意義?這是個世人問得最多的問題。

論及輕重,死有輕於鴻毛,重於泰山,重有精神心靈上的重,原來也有物理上的重。上月香港發生一宗慘劇,一位被稱讚樂於助人的好好寡婦人,回家時,被一位晾衣時不慎從二十七樓窗外墮樓的婆婆[重重]壓死,(婆婆墮樓的時速約一四三公里,撞擊力達四百五十七公斤),那婦人的丈夫於數年前亦是因高空重物墮下擊中至死,遺下一手撫養的一子一女。

好人為甚麼沒有好報?做好人只是基因所然?

還有….今天太多了? 唔… 我想是…其他的,下次再談,多謝你的回應。

Coco 提到...

1基因是“比較容易”﹐但後天環境的確才是重點。

2卡謬說的是“自殺”不是殺人。殺人沒什麼好討論的。他要自己去死﹐連家人都要控制﹐這就有點權責之外了。

3做好人就不用要好報了﹔想著好報的都算不上什麼好人。

人活著沒有什麼既定意義﹐意義由個人而定。個人(目前)認為死了以後還是會回到自然﹐宇宙﹐以電子或更小方式﹐更快活﹐更美妙。若不害怕死亡﹐也就不用力求意義了。

Simon 提到...

人之初是否如白紙一張?本性是否難移?基因和環境的影響力有很多值得討論的地方。快要外出,有空再談罷。

很喜歡[今天就很好 - 訓練你的思考回路] 這個標題和內容,特別是以下這一段。

“Srikumar S. Rao 的這篇演講就是在告訴我們﹐人之所以不快樂有很大原因是來自想法模式的錯誤。…………...問題是明日永遠不會來﹐明日永遠在明日。…………..Rao要我們回憶人生中有沒有一個時候﹐在某種良辰美景前﹐突然感到無比的快樂。……..世界如此美好。每一刻都有它自己的意義。一旦你真實[接受當下的每一刻]﹐接受一切事物原本的樣子﹐每一刻 都 很 愉 快。……………所以[被老闆罵]和吃冰淇淋一樣愉快﹖這是勵志還是“你開什麼玩笑”﹖”


當我讀至[接受當下的每一刻]這一句時,想起台灣漫畫家蔡志忠關於人生意義的一篇文章,趁外出前給你和大家分享,作為答謝你美好的文章:

人生至樂 -- 蔡志忠

每個人都要過他的一生,但是人的一生為的是什麼?大多數的人都像一羣跑道中的跑者,卻不知道自己要跑到哪裏?要跑去做甚麼?甚至跑到人生的終點死亡了,還不知道自己這一生為的是什麼?而像江河中的一滴水,隨波逐流跟著大家走,於是在途中,別人跑得比他快,他就傷心、嫉妬;別人跑得比他慢,他就得意洋洋。有時候他跑累了,想停下來休息,但看到很多人飛快地越他而去,他又身不由己地追上去。這樣跑啊!跑啊!直到累死為止。

所以,人應該先退出跑道,仔細想想,我到底要去哪裏?要去做什麼?有了目標,才加入跑道,此後就不會再理會比你跑得快的人,因為你有你的目標,別人有別人的目的地。而這種覺悟能愈早做愈好,不要等上完國中、高中,甚至大學了才來決定。

然而,「人生的目的為的是什麼呢?」一般人都認為是立大志、做大官、成大業。於是情況就變成:今天我很辛苦地朝目標邁進,渡過了這段痛苦的日子,將來達成目標,之後就會很快樂。

讀書是很痛苦的,學成之後就會很快樂。
冬天是很痛苦的,渡過嚴酷的冬天,春天到了就會很快樂…云云。

人生的過程難道真如此嗎?難道說戀愛也是很痛苦的,渡過了痛苦的戀愛,結了婚就會很快樂?人若不能體會戀愛中分分秒秒的快樂,將來結婚後就不會有幸福的日子。

那麼,人生的目的是什麼呢?我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生的過程:讀書有讀書的好,上班有上班的好,退休有退休的好,當小職員有當小職員的好,當經理有當經理的好,當老板有當老板的好,下雪有下雪的情趣,春風有春風的和熙,能隨時隨地體會當下的好,夜夜舂宵,日日是好日,這才能算真正懂得人生真義了。

我十五歲開始就立志以漫畫作為我一生要走的路,因為它是我的興趣,縱使會因漫畫而每天只能吃速食麵渡日,我也無悔!至今已渡過了二十四年,我從來沒有懷疑過。我的心也從不為外物分散,世間的一切標準對我來說是不重要的;是得是失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當下、即刻、正在做我喜歡的工作 。

-------------------------------------------------

還有,下次[被老闆罵]的時候,大家可以念以下的句子,內心或會舒服很多的:

“樣一人何任,就服衣光脫!” -- 來自某日本電視劇

最後,再次多謝你的回應,下次再談,祝有個快樂週末!

Coco 提到...

啊千萬不要跟我討論基因和環境哪個影響力比較大﹐我不是基因專家﹐跟我討論猶如和狗討論晚餐是否好吃一樣(意思是牠有牠的意見﹐但牠不是權威﹐討論毫無意義)。

我喜歡的 Robert Sapolsky 有很認真的寫過幾篇結論是“基因有影響﹐但只是傾向”的文章﹐如有興趣﹐可翻閱﹕

Monkeyluv : And Other Essays on Our Lives as Animals (Scribner, 2005)

The Trouble with Testosterone: And Other Essays on the Biology of the Human Predicament (Scribner, 1997)

這兩本書都有一些年紀了﹐但還不至於過時。腦神經科學日新月異﹐若有其他學者有支持完全基因論的數據﹐請指教。

simon 提到...

你太謙虛了。

關於基因和環境的影響力,我不是指誰的影響力[較大] 之意。我意思是:隨著愈多基因與行為關係的發現,以往基於[全環境論]的社會觀念與政策,例如教育、父母責任、道德觀、甚至法律等
,是值得[不單是我倆] 去撿討。

又是我懶,另你誤會,看來我夢想寫一本人生哲學的書,非找人代筆不可。順便一問,你曾有出書嗎? 你除為Disney Online Studio工作外,還外接工作嗎?甚麼工作?不明白你在[關於我] 網頁所指。

基因和環境論的書我已看過不小,全基因論的學者應該沒有,忘記告訴你,我也是個基因環境論的擁護者。我找網友也是環境和基因並重的,所以加美和香港的是首選。

先天或後天? 基因和環境論之爭由來已久。雖然很多異地成長同卵雙生子相似性的研究報告顯示基因影響行為較環境大,但我覺得這些報告仍有一些缺點,某些環境影響因素[不是一般書本所指的]可能被低估,至於多少,我仍在研究。根據某些數據[例如有些異地成長同卵雙生子也會有很大行為差異],我初步觀察,對某類人,環境影響可能比基因大。 (lol,如你,我也是很喜歡做研究觀察和實驗)

多謝回應。

Coco 提到...

我目前看到的數據和研究都令我認為環境佔很大部份﹐甚至不需要是教育、父母責任、道德觀、法律﹐有些數據發現在“好社區長大的不幸福的家庭”的小孩﹐長大以後比“壞社區幸福的家庭”的小孩發展還正常 (不會陷入暴力毒品等等) 原來連牆髒還是乾淨都有差別。所以孟母三遷是非常有道理的。

基因仍然有影響﹐各種激素不平衡都很危險﹐這也是無庸置疑的。是先天也是後天。

早年我唸了些神學哲學人類學社會學﹐看了各種想法和討論﹐觀點有趣歸有趣﹐終究還是比較靠近“主觀想法”。最近一直往腦神經科學生物學或是各種行為心理學去﹐就是學﹐然後分享﹐因為不是本科所以不覺得有什麼討論的資本。有什麼就說什麼﹐是自知而不是謙虛。

我本科是千里外的藝術史﹐沒有出過書﹐只有做記者時期有文章刊登。目前也寫劇本和網路媒體﹐最近要開始翻譯一本書。

做過行銷和廣告業﹐覺得數位媒體很瘋狂﹐很失控﹐很刺激。會繼續觀察這波資訊革命下人類會有什麼反應。

simon 提到...

文、理、商樣樣皆能,你真是博學多材,難怪有人說,這個世紀將會是女性天下。天理循環,物極必反,女性幾千年來被壓迫,是時候……了。現在或將來有甚麼開罪你們女性的,請高抬貴手。

人性就是這麼奇怪,有些人可以循循善誘,有些人死性不改,教而不善。

先天和後天這問題,花了你這麼多時間跟我討論,真有點不好意思,有機會再向你賜教。

Coco 提到...

博學的後果就是淺薄,沒有深入的專業,我很難投入長時間做一件事情,唯二的可能就是讀書寫字而已。世界樂趣太多,興趣也太多。

如果那位女性還願意下手,代表事情還不算太壞。最壞的大抵是當你不存在。我害怕女性天下,連女性主管我都不覺得很可靠,我一生中很少遇見講理合理的女人,通常都有一種恐怖的性子,多少、發揮在哪裡的差別而已。不是貶低,而是觀察結論。

當然例外還是有的。

我這個人很隨性,有什麼就講什麼,請不要太客氣。或許你不把我當女性就可以直接一點了。

simon 提到...

“最壞的大抵是當你不存在。”

當男人遇到這情況,應如何是好?

“通常都有一種恐怖的性子”

你應算是例外!下世想做男的嗎?

Coco 提到...

當男人遇到這情況,應如何是好?

沉默堅毅。直到她想起你。

你應算是例外!下世想做男的嗎?

我不相信下世﹐這世已經在做男的。我性子也挺恐怖﹐理性的恐怖。

simon 提到...

“理性的恐怖”

理性和感性,很多人都有不同解釋。某名人對理性和感性有如此的看法: 當看到電影中一段感人的情節時,感性的人會感動流淚,理性的人不但不會流淚,還會分析導演的手法與劇情是否合理等。

你說你很理性,但從你個人的經歷、抱負和文章來看,你像是個很感性的人。

甚麼是理性,甚麼是感性,不知你有何見解?

Coco 提到...

感性是天生的,但學會了理性。學會用理智管理感性。於是時常一邊流淚一邊分析導演手法和劇情。感性是天賦,理性是技藝,天賦不會增加,但技藝總是越練越好的。

感性是能夠與他人”共感“,理性是能夠了解和解釋他人的想法。一個自己很有感受卻無法傳達的人不算感性,只能算是自閉;一個自以為有理卻無法解釋他人想法也不關心他人想法的人不過是剛愎自用。兩者都是一種社會模式下的互動。

理性的恐怖是因為這麼感性的人也可以活得好好的,用理性去檢討每件事。我是時常在身旁旁觀自己的感情反應的。

simon 提到...

“感性是天生的,但學會了理性。”

不知甚麼驅使你學會了理性?是天生對學問的追求和分析能力? 還是從錯誤中學會?

曾聽人說:理性的人容易傷害別人,感性的人容易傷害自己,被傷害得多了,感性的人自然學會理性。[正如李安電影”理性與感性 Sense And Sensibility” 的情節]

我是從傷痛中學習理性 。

我天生也是個甚為感性的人 --不論是股票買賣或愛情[可能也是買賣]方面。不知何解,外表沈默寡言的我,一生可遇上三位漂亮活潑動人的女性 [其中一位,我的前妻,面孔可算是明星級,在她最漂亮的年代,有次在溫市中心遇上港星張國榮,他也定著眼望了她數秒之久]。可惜三次交往中,都是由於自己的感性作亂,做了很多人生的錯誤決定,最終帶來哀痛的結果。

在某些人生問題上,例如對父母兄妹、就快入大學的女兒、和溫市中心東端的貧民 [我在溫市中心住了八年],我現在仍很感性,但學會適度地放開,傷痛另我學懂-- 平衡感性和理性; 學懂選擇性的忘記 -- 忘記感情曾經帶來的悲哀; 學懂感謝 -- 感謝她們帶給我隨傳隨到,和常另我心景愉快的美麗回憶; 還學懂 -- 學懂太多的人生道理!

我年輕時也是自我而糊塗的吧﹖年長了,但美麗的靈魂剛舞出來,一切慢慢地不再這樣重要,生活不再折磨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無需再徒然地執著什麼。就是了。一切好。

多謝你! smithjan.com 的作品很美

Coco 提到...

怎麼學會理性﹖當感性不管用了﹐便會學會理性。對學問的追求和分析是一種﹐靠外來知識刺激腦神經﹐算是轉移注意力。這是可行的。

我想你所謂的“錯誤中學習”是從親身經歷中學習吧。面對痛苦﹐我很勤力﹔不會逃避﹐也不會推卻﹐會瞪大眼睛徹底面對它、理解它、懂得它﹐最後便長成自己一部分。

把一件事情想清楚了﹐便能再想其他。一切都是學習和體驗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