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09

電子書不書?(上)

電子書為什麼不成功﹖觀察 Yahoo Music 為什麼會失敗可以略知一二。

當年採訪負責YahooMusic的楊志光﹐他對三十元一首歌是這樣解釋的﹕一塊CD要三百五十塊﹐大概一首歌三十塊﹐iTune是賣一塊美金﹐也是三十塊﹐消費者買過就會習慣。事實是﹐消費者不會習慣﹐因為消費者根本不會開始消費。三十塊在美國是一罐飲料的價錢﹐這樣的價錢是合理的。三十塊在台灣超商可以有一罐飲料加麵包﹐一首歌﹖三首、六首、甚至三十首才有可能開始。是的﹐一首歌如果壓到一塊到十塊﹐Yahoo Music便不會黯然下場。

為什麼不呢﹖從實體到數位﹐省下壓片、包裝、印刷、文案、通路的成本﹐憑什麼還能和實體賣一樣的價錢﹖退一萬步說﹕就算不在這裡下載﹐我也找得到地方下載﹐完全免費。

這其中還有文化的問題﹕西方人對正版是有堅持的。我的同事從軟體、遊戲、音樂、到電影﹐無一不是買正版。就算是先看過盜版的﹐喜歡了還是會掏腰包再去買正版。這就是 Radiohead 為什麼能在自己的官網上免費提供整張CD的下載﹐價錢由聽眾自己決定﹕因為對自己的產品有信心﹐因為對文化有了解。

文化是構成的﹐文化是需要培養的。當唱片界發覺只有小學生掏腰包買唱片﹐音樂便在短短十年間變幼稚﹐幼稚便更沒有人買﹐而且造成文化幼稚是如大江東流的。文化事業要有風骨﹐也要有機智。一旦缺其一﹐一讓步﹐便兵敗如山倒。民歌的盛況不會再回來﹐因為現在二十歲的人是聽白話的不能再白話的歌詞長大的 – 他們體會不到了。

電子書在台灣有很多問題﹐一是硬體和軟體脫節﹐二是內容庫不夠完全。以數位音樂為例﹐在iTune和iPod之前有 PressPlay, MusicNet都沒有成功﹐因為沒有整體性的配合﹐各家唱片行各行其道﹐無法頓時造成一股風潮。

電子書造成了一股“硬體”風潮﹐一見到“Kindle三百萬商機”便心頭一熱﹐大廠紛紛下場﹐等到發覺事態不對﹐又匆匆出場。問題在哪裡﹖問題在﹐做硬體的忘了軟體﹐做平臺的忘了要有內容﹐掌握內容的掌握不到本質性的改變﹕美女千姿百態﹐沒有靈魂。很少人想到“書”﹐更少人想到唸書的“人”﹐最後﹐更沒有人想到﹐當實體變成數位﹐它已經不是“物件”﹐而是“資訊”。

電子書要成功﹐做電子書的人必須打開頭腦想像如何“管理資訊”﹐而不是賣“物件”。把“電子書”真的當成了“書”﹐忘記了重要的是前面的“電子”。“電子”的重要是資訊的取得完全不同了﹐革命性的改變應該要發生﹐更大聲的說﹐電子書不但要讓看書的人變成看“電子書”﹐更要讓不看書的人“看書”。

聽起來像天方夜譚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