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20

Where and How... 三種有關遷徙的人生選擇

如果你有選擇﹐去任何地方重新開始﹐做任何人﹐你會離開嗎﹖還是留在原來的地方﹖海上鋼琴師 1900 把這個問題推到極點﹕要是一輩子生長的船都要炸了﹐你要跟著一起炸嗎﹖

三部有關居住﹐遷徙和人生選擇的紀錄片﹕

Devil's Playground (2002) 

紀錄幾位 Amish 年輕人的生活。阿米希居住在今日的美國和加拿大安大略省﹐他們不用電力和任何現代設施﹐每個人穿一樣的衣服和開一樣的馬車﹐自己自足地在自己的社群裡過著嚴謹的宗教生活。沒有電視﹐沒有車﹐沒有酒精﹐沒有任何現代的痕跡。讀完小學後﹐他們便不再讀書﹐做實際的勞力工作﹐以免驕傲。16歲的時候﹐他們可以離開自己的社區﹐到外面去探索世界﹐直到決定是否要留在 Amish 社區﹐還是要到外面自立更生。若決定離開﹐便不能回頭。劇中訪問幾位留下來﹐幾位離開社區的主角。

留在世外桃源一樣的社區﹐杜絕所有“魔鬼的誘惑”﹔還是離開﹐離棄所有家人和過去﹐在刺激、危險而陌生的世界重新開始。片中的男主角嘗試了酒精﹐毒品﹐所有沒嘗試的﹐能嘗試的﹐甚至因為買賣毒品被抓走﹐又因被黑道追緝而回到社區﹐重新生活。和社區中的女子戀愛。但她不願留在社區﹐於是他再次離開﹐隨她到了南方﹐重新開始......



希臘一個村莊﹐名字就叫“糖”。在都市化的的影響下﹐女人逐漸離開村莊﹐留下一整個村莊的男人。選舉期間﹐一位候選人開出“如果選上﹐便帶大家去東歐找妻子回來”的諾言﹐選上以後﹐幾位單身漢和他到了俄國的村莊﹐對方有一樣的問題﹐只是相反﹕這裡只有找不到丈夫的女人。東正教和希臘正教的兩個村莊﹐產生了什麼火花﹖幾個月後﹐幾位俄國女子到希臘拜訪他們﹐男子守著自己的地﹐女子想要的是脫離村莊生活。無疾而終。

婚姻可以說是遷徙最方便的方法。我所認識的幾位聰明女子﹐各自嫁到不同的國家。是因為文化衝擊所以聰明﹐還是無懼挑戰讓她們熱衷學習﹖你要和誰追求什麼生活﹖

Born into Brothels (2005)

女攝影師 Zana Briski 在印度紅燈區攝影時﹐遇見很多在紅燈區長大的兒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有些人只有剩下父親或母親﹐可能有個有藥品問題的父親﹐或被嫖客點火殺害的母親﹐有些則面臨長大要開始“工作”的困境。因為他們的居住地﹐他們通常無法得到好教育。Zana 為他們買了相機﹐開始教導他們攝影。再把攝影作品帶回紐約﹐為他們籌款﹐找願意接受他們的寄宿學校﹐送他們到國外去做交流......有些人因為家人的阻擾無法離開﹐有些人受不了學校的無聊﹐只有幾位繼續就學﹐長大﹐離開......

其中一位主角現在在紐約大學就學﹐電影系。在我們看來﹐待在紅燈區跟待在即將炸毀的船大概也沒有什麼兩樣。但是他們的笑臉卻比任何城市的小孩都真誠﹐他們習慣了四週旋轉的一切﹐適應了任何情況的瘋狂﹔任何小事、任何時光都能找到快樂。


我每次都想﹐越富有﹐越貧窮。這世界根本什麼標準都沒有﹕天堂地獄都是比較和想法。問題是﹕你要去哪裡和誰比較﹐帶著什麼想法﹖

沒有留言: